張漢費:三峽工程的危害

張漢費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7月17日訊】三峽簡介

三峽工程壩址位於長江流域湖北宜昌縣三斗坪鎮,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約40千米,控制流域面積100萬千米平方。三峽庫區地處東經 106°50’~110°07’,北緯29°16’~31°41’,地跨川鄂中低山峽谷區和低山丘陵寬谷區,北靠大巴山麓,南依雲貴高原北緣,東西長 667公里,南北寬百餘公里。全庫區山地占74%,丘陵占21.7%,平壩僅佔4.3%;庫區沿江多為碳酸鹽巖,土壤以黃色、棕色石灰土和黃土壤等為主。三峽工程1994年12月正式開工,預計2009年完工。大壩高約180米,長約2千米。 2009年蓄水到175米高程後,三峽水庫擁有221.5億立方米的庫容,和175米對應的,還有個防洪限制水位145米。

長江正源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海拔6621米的唐古拉山脈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側的姜根迪如雪山。從入海水量來看,長江平均年徑流量為9560億立方米,也屬於中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僅次於南美洲的亞馬遜河(55100億立方米)和非洲的扎伊爾河(即剛果河,14140億立方米) 。歷史記載中早期的入海口在江蘇省鎮江市。今天的入海口在上海長江三角洲。長江的入海口以每年1厘米的速度前移。其原因是水中所攜帶的泥沙的堆積造成入海口的推移。

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涉及城市2座、縣城11座、集鎮116個。三峽工程淹沒區內居住的總人口約為85萬人,考慮人口自然增長因素,到大壩完工時最終遷移的人口將達到110萬人。農村人口約占41%,水庫淹沒線以下共有各類房屋3473萬平方米,耕地面積25.3萬畝;工礦企業有1599家(其中大型6家,中型26家)。此外,還將淹沒許多文物古跡、山水和人文景觀等。

三峽水庫的施工管理是按照軍事化的組織管理方式。設有三峽總指揮部司令部,施工為三峽水電武警總隊。其他合作施工單位也都編製在其水電武警總隊之下。1993年,根據公安部的批復,武警水電部隊成立了警衛消防大隊,期間完成公判公審大會及各級警衛任務162次。管理上基本按江澤民,李鵬提出的「封閉施工管理」的軍事化管理 。其目地是容易壓制與當地居民因為移民、賠償、經濟等等糾紛問題。

三峽工程的危害

工程本身(Infrastructure)包括大壩的全部工程,以及對上游庫區及下游洩流河槽進行保護的必要工程,還包括保護上游和下游環境所必須的工程。修建三峽大壩的目的是防洪、水力發電、改善航運、附帶供水灌溉,但其根本是治河工程。治河有四大基本方法,即蓄(攔河蓄水)、塞(築堤防洪)、浚(浚深河槽)、疏(溢洪疏流),修建三峽大壩屬第一種方法。

修建水庫第一要認真研究的是水文資料。其中流域攜帶的泥沙,礫卵石,懸浮物及溶解物質的詳細資料又是重點中之重點(黃河三門峽水庫就曾因泥沙問題幾近淤廢,不到兩年即出現:潼關淤積、西安水患、移民災難等,而且貽患至今) 。其次是水利水電工程環境醫學報告。根據庫區疾病普,疫情時空分佈信息,衛生消除和消毒項目:「包括:人,蓄污染(如:排泄,病埋,墳墓),工礦有毒有害物,漂浮物,病媒動物滋生處」,確定蓄水淹沒範圍和消落地帶。最後根據水利水電工程設計劃出最高,最低水位線。中國管理水利工程的決策者中,很多人習慣於從單純土木工程的觀點來看待洪水控制和治河方法,他們不懂水文學、環境學,卻輕視或排斥水文、環境研究的結論。

三峽建壩工程本身對庫區河床,地質構造,生態環境有嚴重危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淤積,污染,地質災難,生態破壞。

1、淤積

流域內的治河規劃必然受到流域地質地貌條件的制約。長江上游大面積地層的巖基由頁岩和沙巖組成,前者風化後成泥、後者風化後成沙,它們在暴雨後被地面逕流沖刷到江中成為懸沙。兩億年前,大片巖基又被礫卵石全面覆蓋,四川盆地和金沙江流域廣袤達百萬平方公里,全流域在天然狀態下,壩址處的平均年輸沙量為5.3億t(懸移質泥沙),沙質推移質704萬t,卵石推移質為75.7萬t(葛洲壩建庫前)。如此龐大的卵石堆積量,恐怕很難在枯水期挖淨,所以,因卵石不斷堆積而造成上游洪水氾濫成災。1981年7月四川洪水一次衝入長江干流的卵石即達二億噸。所以,按照水文地貌學的常識判斷,即可知道在長江中游斷然不可修高壩攔江,此乃定論。面對這一問題,支持修建三峽工程的人們抱著一個幻想,即三峽高壩蓄水後或許不至於造成堆石壩而釀成災害。我們可以看一下1983年7月長江的大支流漢水在陝西安康造成的洪災,這是一個足可警示世人的先例。1969年丹江口水庫完工後,安康以下的河槽就被卵石逐漸淤高。安康下游石梯一帶有一峽谷直壁,寬僅150至200米,峽谷既窄,河床又已淤高,則洪水到來時,水位自然會抬高。1983年7月,漢水安康段的洪水量並未達歷史最高水平,但漢水的水位漲勢卻異常兇猛。在極短時間內漢水安康段的水位就上漲了19.4米,高出安康城堤約1.5米,從7月31日18時開始,洪水破城而入,此次洪災使民眾淹死達數千人。

影響河床演變關鍵的造床質是礫卵石,修壩後,並向上游逐年延伸,汛期淹沒江津、合川一帶城鎮,危及數十萬人口的安全。可以想像得到,長江三峽建壩後,重慶段可能遭到的洪災將數十倍於1983年7月底陝西安康漢水氾濫造成的慘絕人寰之災情。葛洲壩建成後三峽壩址水位已經抬高20米,淤積平均8米,最厚18米。

有人又提出了妙計,認為可以在各大支流的源頭築壩攔住卵石,不讓卵石出谷,這樣,重慶段就不會出現水下堆石壩了。僅金沙江下游(攀枝花至宜賓段)將建設四座大壩,從上至下的梯級依次為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和向家壩。目前已列入三峽總公司10年開發項目。孰不知,整個金沙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的地表全面地鋪滿了礫卵石,只要有暴雨,它們就會在河槽裡被沖成礫卵石河床料,只在河流的源頭築壩擋石是無效的。另外,頁岩、沙巖化成的懸沙也會在重慶港沉積下來,相助石壩之堆高。真可謂:「節節攔堵,節節堆積」–中國未來的災難在四川。

2、污染

庫區水體污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施工本身的污染;被淹沒的各種污染源;水體異溫層效應;水文地質條件的改變;人為因素。

在施工期間,產生大量的工程和生活廢棄物,導致河流水體在建壩期間污染程度加重。即使在工程完成後若干年內雨水沖刷仍會把現場殘留的大量污染物帶進河體。例如:葛州壩前漂浮物就曾攢聚在一起,堅硬得可行走汽車。在三峽蓄水到135米水位期間,估計有30萬至50萬立方米漂浮物來到三峽大壩前,漂浮物處理形勢非常嚴峻,既污染環境,又影響水電站和通航建築物的安全運行。 還有一個重要的污染源,就是庫區內將被淹沒的各種污染源,包括各種固體廢棄物和液體廢棄物土埋場;蓄類病埋,墳墓等等。這些污染源的成份十分複雜,被淹沒後(特別是在淹沒初期)將有大量滲透液(Leachate)滲出而進入庫區水體。從常規的污染成份(如BOD)到具有致癌性的毒害性成份(如苯)等應有盡有。

從三斗坪壩址到重慶市主城區的長江干流,目前有三大岸邊污染帶,第一是重慶市主城區(包括長壽區),再依次是萬州區和涪陵區。經調查核實,這三個城市有工礦企業主要污染源1324個,其中重點污染源93個,以化工、造紙、紡織、冶金等行業為主。這三個城市每年排放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近10億噸。而整個流域 (包括:岷江、沱江、嘉陵江、烏江、赤水河)每年接納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近37億噸,都是絕大部份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長江。

長江污染的污染源還有:干流和主要支流沿江城鎮有數百個暴露垃圾堆,垃圾上百萬噸,無害化處理率不到7%。90多條主要次級河流已有1/4嚴重污染,主要污染物為發揮性酚、總磷、總氮、石油類、BOD、COD、懸浮物、總汞、硫化物、氧化物、六價鉻和砷等。三峽水庫蓄水後污染物在水庫內的滯留時間延長,淺水區擴大,促進岸邊水草生長,可導致蚊蟲、鼠類、軟體動物密度增加,增加傳染病的擴散機會造成瘧疾、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肝炎、痢疾,寄生蟲和介水傳染病流行的根源。1998年對小浪底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區龍渠村調查,16歲以下兒童蛔蟲感染率為65%。大量疾病統計表明,介水傳染病、寄生蟲病等患病率遠遠高於壩區外居民。

庫區水體溫度分層的一個最明顯的負面影響,是降低下層低溫水體中的溶氧含量。如果庫區底部水體長期處於缺氧狀態,嫌氧微生物在分解積存庫底的有機物過程中會產生硫化氫。會嚴重影響下游水體的生態和環境。此外,隨懸浮固體沉澱而積存庫底的各種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在大壩底部排水或排淤時,會向下游河段大量釋放,對下游水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水庫蓄水後造成巖體內地地下水位的提高,壓力,溫度的改變。地下水電沖刷溶解力相應會增加,潛流數量加大,尤其是雨季。會使水中懸浮質和溶解質比建壩增加。三峽壩區各個水文站測量出動水文資料顯示,雨季流入壩區地下水懸浮質和溶解質增加5-9倍。比中國其他水庫地區平均質3.9倍高出很多。這一重要的水文資料被作可行性研究的人員有意忽略了。此外,沿江兩岸城鎮,成千上萬的各類船舶污染,包括每天近萬人的排泄和每年約7.5萬噸的垃圾,三峽水庫不堪重負。三峽工程建成之前,庫區局部江段的水質污染就已十分嚴重,早期進峽的建設者們,可能對過去飲用苦澀黃泥漿水尚殘存記憶。但由於長江水流的流量大、流速快,使其自淨能力強,後果還不嚴重。

3、地質災難

三峽庫區是一個狹長的河道型水庫岸線長5972km(長不足10km的支流未計),由於長期地殼運動活躍、頻繁,加之河床與地下水沖刷、切割的侵蝕,庫區地質條件破壞強烈。經詳細地質調查平均線變形破壞密度為0.19個/公里,平均線變形破壞模數為120萬立方米/公里。庫區干支流庫岸穩定性較差或穩定性差的有140多段,約403公里,佔整個庫岸線的6.8%。泥石流易發處8條15處;全壩區已調查到的2490處滑坡體,方量約139.5億立方米,單體可達數百萬立方米。三峽庫區地質為災害多發區,有些地質災害歷史上多次發生或復活。從1993年起隨著三峽施工開始,庫區地質災害問題頻繁出現。泥石流,滑坡是三峽地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往往與山洪,崩塌相伴或交替發生。具突發性,損失嚴重和難以預防的特點。從巖性上看壩址上游多為碎屑石,碳酸巖為主,包括朱羅紀遺址的粉沙巖。庫區內地平地多有居民和城鎮,而這些平地十有八九是古滑坡失穩後形成的平台。這些古滑坡體上沒有大規模的開挖和高樓大廈的建設,所以人與自然相安無事數千年。三峽修建後,水位提高,城鎮搬遷,原有的地質條件自然遭到破壞,無疑會引發地質災難。巖體水文地質狀態是導致滑坡的重要外因。1998年汛期三峽庫區發生大面積滑坡,庫區干支流庫岸有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崩滑體就在城鎮遷建區。百萬移民遷建安置活動都在長江干支流沿岸開展,城集鎮遷建呈帶狀,粗略統計其總周邊長300餘公里上萬個農村居民點,廠礦企業和公路的遷建大都建在崩滑體上或臨公路的外側、水邊岸坡堆積上。在三峽水庫形成後,這些居民點或廠礦企業的失穩在所難免。僅巫山縣新縣城遷建區一處,7784米庫岸中不穩定庫岸占55%,從1998年汛期失穩部位看,高程175m左右的第四系堆積體,無論成因如何,都要變形、失穩,將直接威脅其上的居民(點)。再有:巴東縣新城,近3年在新城的34處發生了27次大的滑坡,總方量150萬立方米尚難妥善處理;三峽庫區復建公路在175.0m蓄水位以上10m即185m左右高程修建,多沿河、沿江、沿庫岸。沿線山地多為古滑坡體或鬆散堆積體,而且厚度大,有的還屬煤洞采區,巖體風化劇烈,軟弱夾層和煤層多,泥石流問題普遍。1998年汛期出現的崩滑體主要發生在水邊岸上的各類古滑坡體和堆積體中。地質災難是四川人民遭受的又一三峽災難。

4、生態破壞

生態環境系統和庫區段土地利用狀況,破壞狀況,污染狀況,以及水庫的管理和使用直接相關。水庫開始蓄水時,生態系統由原先的流水體系轉化為靜水體系。破壞了原有河流的生態連續體系(Rivercontinuum),使河流成為一系列連續分佈但相互分離的生態系統(Serial Discontinuity)。很多生物都不可能適應。據統計,到2003年,眾多水生生物、陸生植物受到三峽工程影響。

三峽又名「三園」即三峽植物園,三峽野生動物園和城市森林公園,地處中亞熱帶北部地區。也是中國第三紀古老植物的「避難所」。據《中國植物紅皮書》記載,三峽庫區有各類植物6000多種,其中珍稀植物47種,庫區特有植物37種。直接受淹沒影響的陸生植物物種有120科、358屬、560種。其中荷葉鐵線蕨,川明參,珙桐,蓖子三尖杉等50多種世界珍貴植物將全部滅絕。上游地區森林覆蓋率由五十年代的30%~50%下降到現在的10%,水土流失面積達35.2萬平方公里,更為嚴竣的現實是,這一地區有近百萬移民需易地另求生活出路,有11座縣城、114個集鎮需搬遷重建,公路、碼頭等基礎設施需復建重修。這就意味著三峽庫區脆弱的生態環境系統需作一次調整。如果連續破壞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狀況,那麼,無論工程本身設計怎樣先進,質量怎樣可靠,可能在若卜年以後,不僅其綜合效益會大打折扣,而且還會帶來新毀滅性的後患。

魚類的生存還取決於魚類的組成和數量,以及產卵場和攝食場的水溫和水位等因素。魚類需要回游產卵。大壩的建成改變了魚類的棲生環境,包括產卵場的喪失、魚卵孵化環境的改變、以及水溫、流速和氧氣的急劇變化,這些變化使原來土生土長的魚類種群數量下降、甚至滅種。據中國科學院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科研項目領導小組1987年發表的報告,葛洲壩建成後,長江的四大家魚的產卵量也大大減少,其產卵總量僅為六十年代的百分之十五,而且產卵成魚的個體變小,群體結構已顯著改變。三峽建成後長江中游四大家魚(草魚、青魚、鰱魚和鳙魚)的繁殖將濱臨絕種。

三峽大壩對中華鱘的生存環境構成了毀滅性影響。中華鱘屬鱘形目鱘科,是一種大型洄游魚類;是1.4億年前和恐龍同時代的生物,素有”活化石”之稱。它生在長江,長在大海,每年夏秋自長江口洄游至金沙江產卵繁殖,幼魚長到15厘米左右重回東海、黃海。葛洲壩工程大江截流後,阻斷了中華鱘自長江口洄游到金沙江的通道,中華鱘洄游至此即被阻隔在壩下江段。三峽大壩2003年6月蓄水、通航、發電後,使其下游中華鱘的血液循環、新陳代謝發生更大程度障礙。

白暨豚屬鯨類淡水豚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為我國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動物,有”水中熊貓”之稱,已被列入世界瀕危物種名錄中。白暨豚分佈在長江中下游干流的湖北枝城至長江口約1600千米的江段內,以魚為食,喜結群活動,小群約2~3頭,大群約9~16頭。由於人類活動增加或活動不當,使白暨豚死亡增多。白暨豚現存數量不容樂觀,已不到100頭。分佈範圍也大大縮小,枝城以上江段、南京以下江段、洞庭湖和鄱陽湖內,已難以見到白暨豚的身影。十多年的時間裡,專家們分析,使白暨豚銳減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長江水體污染日趨嚴重,魚類資源迅速減少,使白暨豚賴以生存的食物資源愈來愈匱乏。

對於三峽生態,失去的將永遠地失去,而未來的變化是難以預測的。正如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環境專家所說,生態環境一旦破壞,恢復起來非常困難。

人類,自然是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循環整體。破壞生態就是破壞人類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命。人類不敬畏自然必然會付出致命的代價。

三峽工程既然有如此之大的災難性,為什麼還能順利上馬並竣工?瞭解中國的人會很容易得出結論:三峽像任何在中國建立的大工程一樣可以給共產黨腐敗,貪污集團一個很好的機會。三峽的巨大利益被「江澤民,李鵬」 共產黨集團拿走;千秋的災難留給「四川,湖北」 以及全中國人民。

三峽工程不論施工組織,施工質量,移民,多麼合理和完美。其工程也是「禍國殃民」 甚至「危害整個地球村」。況且三峽施工質量,移民存在著嚴重的違法和人為破壞現象。如果有必要將來再重點論述這兩方面問題。

──原載《右派網》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三峽庫區不良貸款連年增加  產業空虛化
傅說夏大禹墨子管仲 快來接下聯
30年百次上訪 「三窩子」裡的吶喊
接收老樹 三峽掩埋場變公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