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心人 搶救胡同與四合院

人氣 10

【大紀元7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台北特稿)黃昏時刻,走在北京東壽裡胡同內,心情特別舒暢。此刻陽光在灰色矮牆的襯映下,看來是那麼地柔和;而兩旁四合院內的樹木嫩葉叢生,與殘破的簷壁交織成山水畫般景象,古意盎然。

站在胡同裡,令人暫時忘卻了現代城市高樓大廈間的壓迫感。但在感受胡同的古意時,卻也想起了「老北京網」版主王龍前幾天在講座中的吶喊:「隨著北京建設的步伐加快,這裡的胡同和四合院每天都在消失,要看的話,還得趕快。」

王龍剛在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畢業。畢業以來,他並未急於找尋工作,而是與幾位志同道合者到北京各大學演講,介紹胡同和四合院。從去年中起,王龍與幾位友人開始關注胡同和四合院,每個星期天都會組隊到京內各胡同及四合院進行拍攝,然後透過「老北京網」互傳訊息,交換意見。

五月的一天,王龍與友人輾轉到了母校舉行胡同及四合院講座,雖然出席的學生不多,但他憑著一股熱誠,把四合院的門、影壁、屋脊、門墩、輔首和門簪等特色,娓娓道來。

從小在四合院長大的王龍接受訪問時說,他喜歡四合院的寧靜和優雅,喜歡居住在裡面的人的近距離交流。他說:「四合院是北京的細胞,胡同是北京的血脈,要瞭解北京,首先就要認識它們。」

他說,所以與友人發起拍攝和到處介紹胡同及四合院的活動,一方面是要客觀地為胡同和四合院留下歷史紀錄,另一方面是希望為保護它們盡一己之力。

王龍說:「隨著北京快速發展,胡同正迅速消失,這是我們不想看到的事。我們希望留住胡同,因為它是文化和歷史的載體,對人的內心很具意義。」

胡同本身是四合院之間的走道,一般而言,寬約六步。根據王龍從官方獲得的粗略估計,目前北京只剩下四百五十九條胡同,以平均一條胡同有三十五家四合院計算,北京約有兩萬間四合院。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方曉風估計,與二、三十年前比較,北京的胡同及四合院的數量起碼減少了一半。

畢業後一直留在清華大學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的方曉風也認為,北京胡同和四合院消失的速度相當快。但令人有點樂觀的是,北京當局近幾年來已開始重視保護它們。

幾年前,當局首次提出了歷史街區的概念,把胡同和四合院列入受保護規畫內。但方曉風認為,在保護工作上,北京方面仍有許多缺失及客觀存在的困難。

首先,北京仍有很多胡同及四合院沒有被納入歷史街區保護規畫內。他表示,隨著光陰的流轉,也許有朝一日這些建築會被視為很有價值的東西;而這些建築未被納入保護規畫,一旦被拆除,就無法挽回。方曉風提醒說:「(建築物)更新的速度跟不上人的認識的變化。」

其次,當局的保護心態與真正關心歷史價值的人不盡相同。

例如,南池有一片老房子被拆除後重建,用的是新料子,裡面也現代化了。這種外貌像舊城、但實質是新建的東西,對居住在裡面的人,固然是居住環境改善了,但真正關心歷史文物的人,對此卻是有意見的。

再者,眼前更大的一個問題是,保護資金基本上還是來自政府;而政府的資金只能投入保護一些重點項目,非重點項目會被忽視,最終可能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第三,在歷史街區改造更新上,政府沒有成立公眾聽證制度。方曉風認為,城市的開發和建設實際上涉及公共利益,但公眾在胡同和四合院的保護髮展上,卻沒有參與機制,只能借助輿論或個人表達意見。

他說:「儘管官方設立了顧問專家制度,但人數比較少,況且他們大都來自官方系統,在意見表達上有其局限性。就歷史街區而言,這是整個社會的事,不能指望少數專家的意見可以取代廣大民眾的想法,尤其是胡同及四合院的問題比較複雜,每宗個案的問題往往超出專家的考慮。」

除了上述複雜因素外,住在四合院的人,也由於嫌棄院內住戶數目太多,加上衛生環境不好,大多支援政府改建的政策,增加了政府拆除四合院的理據。

一九八零年左右,中國政府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開始進行危房改造,從此四合院遭到相當大的破壞。此外,由於北京的四合院大都是公產,以致在解決上比外國更加困難。

方曉風說,在外國,房屋大都是私產,可以在市場自由買賣,建築物由擁有者管理。所以,國外有很多文物保護,實際上是民眾自發完成的,不一定是政府投入,政府只是訂定政策而已。

但在中國,從制度上來看,在這方面可操作的力度很少,因為大部分四合院都是公有的,要麼由政府統一改造,要麼就繼續讓市民租用,在保護上沒有那麼靈活。

儘管存在上述種種問題,方曉風認為,現在已有愈來愈多人意識到保護胡同及四合院的重要性。去年下半年,有關部門就把危房改造基本上叫停了,對改造或拆除四合院採取更謹慎的態度。

當局改變態度,原因之一是因為奧運會兩年後就要舉行了,政府希望藉此向世界呈現北京獨有的文化價值——胡同和四合院。

整體上,方曉風認為,當局對文物的審定和認識正在改變,逐步與國外接近。譬如,早期當局對審定文物古蹟的態度很嚴格,以前只考慮其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且往往是與歷史政治事件或名人掛鉤,以致很少建築物被審定為文物。

但當局已意識到這個問題,逐步把範圍擴大至與人民日常生活有關的建築物,歷史街區概念的提出,就是一個例子。

但他認為,即使當局改變了看法,至今仍難以找到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保護文物公式─外國也是如此,因為每個四合院城區各有不同,有些值得保護,有些卻不是,當中如何拿捏,很難作準。

展望未來,方曉風說,北京肯定會留下一些胡同和四合院,但關鍵是如何維持它們。在方曉風心裡,要等到整個社會對問題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亦即他們對保護胡同和四合院的價值觀建立起來後,問題才會獲得解決。

簡單地說,就是民眾必須建立起對胡同和四合院的愛。

方曉風舉例:「有的人家裡有一個古董,他又不知道,認為是個破爛,就扔掉了。其後可能看到別人在拍賣,突然發現,原來我也有過這麼好的東西……保護的理論前提就是要對它有一種愛,就是真心喜歡它。」

如果不是真心喜歡它,只是認為它有一種價值,早晚會把它賣掉。他承認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些理想化,但認為「沒有這種感情的維持,僅僅出於利益,保護很難有一種特別好的狀態。」

但要民眾建立起一致的價值觀,建立起一致的愛,又談何容易。所以,方曉風說,有些事情,看得痛心,但也感到無力。

他說,上課時經常向學生提到羅大佑唱的「鹿港小鎮」,因為他覺得,歌詞中「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正是當前北京胡同和四合院的寫照。

王龍及方曉風等人的熱誠何時喚起民眾或北京當局對胡同和四合院一份真誠的愛,目前不得而知。但恐怕在這份愛尚未建立起來以前,北京還得要先留下一定數量的胡同和四合院,否則,待這種愛建立起來以後,一切都將只能成為追憶。

相關新聞
李宇春為代言扮間諜 近期將推新單曲
劉曉慶讚李冰冰《宛心》演技沉穩 甘當綠葉
外電:中國人海外旅遊面面觀
貴州茅台酒廠一副部長在京猝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