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慈萍:從人權意識談「婦女回歸家庭」

黃慈萍

人氣 18
標籤:

【大紀元5月4日訊】寫在前面的話

我曾在「美國之音」接受採訪,和某教授一起談論「婦女回歸家庭」,效果很不錯。現在在《北京之春》這個以男性作者讀者為主的刊物上發表一點東西,實在倍感光榮。

因為生為女兒身,命中注定我要面對無數中國社會對女性的不公正與不尊敬。這個不公正在我大學畢業時得到了鮮明的體現。當時我胸有成竹地認為,成績優異的我可以得到一個更好的工作,卻被完全知情的領導送來當頭一棒:「但你是女的。」

80年代進入美國公司工作,以為情形有所不同,沒想到女同事立即諄諄教導:「如果你想比男人多一份成就,就需要花出比他們多十分的勤奮與智慧。」於是我多年來「警鐘長鳴」,孜孜不倦,才終於從見習生逐步晉級到高級光學顧問。這個努力,至少花費了我十二分的勤奮和小心。

80年末進入人權民主的圈子以後,我常忘了自己是個女的,卻時時被人提醒我有著這頂「桂冠」。這些年來,我當過全美學自聯唯一的女性主席、全球學聯主席,以及今天的魏京生基金會執行主任。但頭銜再大,風浪再猛,都大不過猛不過無數次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影射,以及”讓女人挑頭是錯誤”的態度。到後來,當我被公然質疑甚至人身攻擊的謾罵所包圍的時候,當我看到這種包圍得不到人們的打抱不平的時候,我不得不推想:如果我生為男兒郎,是不是情形有所不同?民運人士難免受到各類攻擊,但是至少大多數人可以免去身為女性而受到的另一層羞辱吧?

平時別人常常不解我對民運人士「人權意識」分數的打分方法。我和常人的打分方式不同,在我這裡,對女人的態度算做總分的 50%——世界上畢竟有50%的女人麼! 這麼一來,很多人就「不及格」了。人權意識不及格,還有多少資格來談人權搞民主呢?

近20年來,我遊歷各國,在很多場合演講談論婦女問題,得到了許多人的同情與支持。在這個依然是男人主宰的世界裡,這種聲援讓我感激。但遺憾的是,我的中國男同胞們在這個問題上卻常常比較微弱。我甚至不那麼確定,如今我在《北京之春》裡發表一部分有關婦女問題的見解,是否能得到 「熱愛民主與自由的朋友們」的最起碼的理解?坦率地說,我期待,我也擔心。

但婦女權利是人權的一部分,無論發生什麼,男女平等是不可以阻擋的社會進步潮流。我期待,并且充滿信心。

就業還是回家

這一陣子,由於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右傾,「婦女回歸家庭」的呼聲增強了。呼聲的支持者認為,「男主外,女主內」是社會必然分工,男女生來不一樣,養育兒女應該是女性一生的主要任務。

其實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就業還是回家當全職家庭婦女,這是個人的選擇,應該由婦女本人來決定,而不應成為一種社會的呼籲甚至強迫。我這麼說有三點理由。

首先,過去「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是基於社會的不發達、技術的不先進。在人類初級階段,男人的體格適應於打獵,女人的性格和技能適應於家務和女紅,這樣的分工合情合理。即使在有限發達的社會裡,男性壯勞力還是強勞力職位的最佳人選。但是現在不同了。大部分重體力勞動被機器和電腦所代替,而家務活也很大程度地被半成品、專業加工三所代替。所以除了懷孕生產這個不能替代的環節以外,女人在養兒育女方面的獨特功能也在減弱。誰應該在家裡多年不工作、專職撫養孩子和料理家務,并不特別受性別的限制。而外出工作的情形也一樣,其技能越來越少地依賴於性別。

其次,每個家庭和每個婦女的狀況都有很大區別,不能強求一律。比如說,有的婦女特別喜歡和擅長照應孩子,有的男人也有這種喜好和擅長。有的婦女則特別喜歡外出工作,對家政興趣不大。讓後一類婦女呆在家裡10年相夫教子,她不僅做不好家務,還可能會有很多心理不平衡。最近獲獎的美國電視連續劇《絕望的主婦》裡有個四個孩子的媽媽,她最後就是和丈夫角色互換。因為她外出工作比她丈夫更出色,而他丈夫也是個非常出色的「在家爸爸」。

另外,婦女在養育兒女之外的領域裡,和男人有同等的天資和能力。婦女外出工作可以發揮自身的潛力,增強婦女的自信、自尊和自立,增強家庭民主化,也促進社會的男女平等。這是一個消除性歧視的關鍵環節,也是對婦女利益加以保護的關鍵環節。很多報道說,美國大學生中女生比例超過男生,而高學位的女生比例更是上升。中國也有類似報道,中學生女生成績普遍比男生好,女研究生多於男研究生等等。如今各行各業都出現不少不讓鬚眉的巾幗女秀,說明女人的確有相當的潛力和能力。允許并鼓勵女人自己選擇出去工作,不僅可以提高婦女地位,而且對社會有利。

在這個問題上,我所理解的「婦女權益」,不在於是否提倡她們在家還是外出工作,而是給婦女自己做出選擇的權力,以及真正尊重她們的多項選擇。

全職媽媽的代價

如果婦女選擇在家當全職媽媽,她們多半要承擔一些代價。這些代價可能并不是選擇人自己所清醒認識的。她們要付出經濟不獨立的代價,還有可能付出自我意識下降的代價。

長久已來,家庭婦女在人們眼裡,不僅不是「專業人才」,而且是相當低下的職位。有時它就是無知、繁瑣、水平低劣的代言詞,常常會聽到說:「這人真沒水平,像個家庭婦女」的說法。女性沒有收入,不僅她丈夫不會用正常尺度衡量她的貢獻和犧牲,滋長出高人一等的心態,而且女人本身也會自卑,覺得”靠人養活”,不由自主地做出順從的姿態。要是女人想為自己買東西,或是想在經濟上幫助娘家,沒有自己的收入都會有很多顧慮和猶豫。我就聽很多家庭主婦說過類似的感覺:「用人家的錢真不容易。不如用自己的錢那麼痛快。」所以她們一旦有機會,就會積極爭取打點短工。我還知道有的婦女平時買家用物品時,悄悄把省下來的一兩塊錢收藏起來,做為自己的小金庫,以滿足自己的那一丁點兒經濟自主權。這個心理,不是每月拿工資的男人女人們可以真正體諒的。

長期在家當主婦的女人,經濟上感情上都有依賴,成了真正的依靠者。這些造成婦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低下,婚姻中的相互尊重也因此大打折扣。一旦婚姻出了故障,家庭婦女通常陷入精神與經濟的雙重困境。

母親才能最好地擔當養育孩子的責任?

很多強烈主張婦女在家擔任全職母親的人認為,只有母親才能最好地擔任起撫養和教育孩子的責任。這種看法,在社會不夠進步的時候,有其現實意義。在家母親承擔了主要的養育工作,讓一個家庭穩定而溫暖,從而給社會的穩定做出了貢獻。

但是社會進步的一大標誌是社會分工。這個分工的重要意義就是專業化。這個分工遠遠超過了原始時期的性別分工。我理解的專業化就是讓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去幹他熟悉、理解、擅長的事情。教育孩子是需要很多專業知識的,不僅僅是愛心就可以了。為什麼我們接受別的行業的專業化,而不接受這個環節的專業化呢?幼兒園、學前班、學校、夏令營等等都是這個分工的產物。雖然這些專業分工不能代替母親的愛,就像母愛不能代替父愛一樣,但是幼兒園提供了更廣泛的遊戲活動,以及與人交往的機會,這比孩子單獨地圍著媽媽轉、聽一個人講故事要豐富多彩一些吧?我不知道這樣的環境會產生什麼樣的行為差別,或是不良傾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的不僅僅是牛奶麵包,甚至不僅僅是母親的無微不至的關愛,還需要學習生活、認識世界。在現在一胎化政策下的中國,獨生子女們更需要一個家外的社會環境來學會正常的社交及與他人的合作。

就我本身的經驗和周圍人的例子來說,我沒有看到在家母親的孩子一定比外出母親的孩子更優秀這個事實,以及它的可靠調查數據。也沒有數據說明,雙職工家庭的孩子一定比在家媽媽的孩子出現更多的問題。而我所看到的那些學有成果、行為端正的孩子,就是我們說的「有出息」的孩子,多半都來自父母雙方受教育程度高的家庭,而且大多數是母親本人就很優秀,知書達理、自信自立,她們通常本人就是一個事業上成功的女人。

其實,養育孩子是人類最艱難的工作,在某種程度上說它比製造宇宙飛船更不容易。這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而它的艱難,不單牽扯到體力和時間,「育人」本身是一項涉及到心理學、人類學、社會學、醫學的綜合科學。在「誰最有資格養育孩子」這個問題上,如果從專業化的角度講,應該是有愛心的兒童教育家、心理學家吧?所以我覺得幼稚園、小學、短期興趣班、各類校後活動都是特別重要的。父母雙方給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他們的愛和耐心,還有他們自身品格、道德的影響,甚至也包括他們對工作的敬業態度,以及事業上的奮鬥和追求。這方面,父母雙方的作用都是很重要的。母親的形象和作用不單單體現在任勞任怨做家務上,母愛是多方面的。「培養有能力有道德的下一代」如果僅僅一個「在家母親」就能勝任和完成,那育人豈不是件太簡單的事情?

中國婦女回歸家庭的可能性

中國一貫號稱男女平等。表面上「婦女能頂半邊天」的口號響徹雲霄,但實際上婦女的地位相當低劣。

首先是招募新人時的性歧視。僱傭單位多半願意招聘男人。如果被招聘的是年輕女人,招募單位會擔心她不久結婚生子,影響工作;如果被招聘的是中年女人,招募單位會嫌怨她們有太多的家累,如果招聘的是中老年女人,她們基本上就被處理成垃圾。這種情形在非專業領域更加明顯。中國在找工方面沒有政府的硬性規定,所以你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廣告:招募某某工作,要求 26歲以下女性……等等。甚至報社的編輯職位都限制在年齡35 歲以下。女人本來壽命比男的長,但是退休年齡卻通常比男人早。一般女工45歲就退休了,專業人員也是女性50歲退休。

其次是在同等能力同等職位的情形下,女人通常比男人拿的工資少,得到提升的機會也少。近年來生存處境不斷惡化,工作市場競爭厲害,受過高等教育的女青年也更難找到一份體面的職業。她們在求職就業中有許多無奈和辛酸。有的人沒有辦法,只有把自己的美人照和簡歷一同寄去,以期用美色謀得一職。而政府部門也不尊重知識女性的人格。湖南省在錄用公務員的體檢表准中,競要求女性「第二性徵發育正常,乳房對稱無包塊」。

中國一些工廠大量招收農村來的女工,在血汗工資制下當牛做馬,她們工作十幾個小時,所得報酬微薄,缺少必要的勞保和醫療保險,還常常受到性騷擾。

現在中國社會出現「包二奶」、「三陪女」、「賣淫」等現象,也是婦女地位低下的一個佐證。 要說婦女地位,北歐各國如丹麥與挪威在這方面都做得比較好,比美國好,雖然美國已經大大超過中國了。在瑞典我有個朋友目前正在修當父親的新生兒假,這是整個國家的規定,不因公司而異。而且這個國家在男女平等方面做的相當不錯。比如說他們的國會裡男女數目基本相等,整個國家裡女老闆多於男老闆。可以說是「真正的男女平等與社會主義」了。

中國的劣勢不是一點點。美國至少在法律上規定了男女的平等權利,還在提供工作機會、社會福利、離婚補償等方面照顧了婦女的權益。但中國就很不同了。離婚方面中國的政策對婦女的保護很不夠。美國的離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了「在家媽媽」。比如丈夫提出離婚,他必須給孩子足夠的贍養費,還要給暫時不能工作的母親規定年限的贍養費,有的州還規定,如果這個母親想去讀書,離婚了丈夫還要為其支付教育費用。有的州以類似「青春補償」的費用來支付教育費用。理由是婦女在家,丟失了進一步受教育、增長技能的機會。而中國就不是這麼回事兒了,離婚以後沒有工作技能的女人的狀況非常悲慘。

中國婦女會不會嚮往回歸家庭呢?我看除了那些可以永葆青春的漂亮女人以外,哪個女人都不能保證自己做個 「在家媽媽」就有了萬無一失的將來,更何況「獨生子女」制度讓她們的「功勞」減少了許多,她們最多只能養育一個孩子。如今離婚率在中國持續上升,她們若是徹底失去經濟獨立和謀生能力,萬一被丈夫拋棄,也就失去了保障。而倘若有自願選擇做 “在家媽媽”的,她們的地位幾乎全靠自己和丈夫之間關係了,談不上任何社會地位。

所以女人回歸家庭在中國的前途并不那麼美妙。當然對於一些有錢階級來說是做得到的。但這些「回歸」的女人,也未必就是真正的全職母親。她們在家裡不過就是指揮保姆做事情、開開支票而已,是管家的角色。對大部分普通婦女來說,她們極力想保住的,是她們自己的工作,她們自己的飯碗。現代社會對中國婦女是很嚴峻的,誰也不敢也不應該輕易跨出 「回歸家庭」的步伐。

──轉自《北京之春》06年5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魏京生與美人權官員細談中國人權惡化
黃慈萍給魏京生基金會的04年工作報告
魏京生基金會董事會成功召開
自由亞洲電台:黃慈萍的心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