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電視及因特網改變美新聞傳播

標籤:

【大紀元12月2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羅傑斯2006年12月27日華盛頓報導)衛星電視以及因特網不斷擴大的互聯功能不僅改變了新聞的傳播途徑,也改變了民眾對新聞以及新聞工作者工作方式的概念。這些變化都對新聞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同時為社會提供了更多有助於加強自由、民主和人權的信息。

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襲擊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給新奧爾良造成重創,也給路易斯安那和密西西比州的其它地區帶來嚴重破壞。奈特瑞德新聞社立即採取行動,支持一家訂戶報紙。奈特瑞德新聞社的華盛頓分社幫助密西西比州受颶風嚴重破壞的比洛克西城的太陽先驅報,讓他們把報紙內容刊登在互聯網頁上。

互聯網提供與讀者互動平台

奈特瑞德新聞社現在歸屬麥克科拉齊報業集團。諾斯特蘭德是麥克科拉齊互動媒體主編。他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我們充份利用了音像信息以及用戶自己提供的內容。人們可以在互聯網上直接上載他們房子的照片,或是他們鄰居房子的照片,還可以在留言版上直接和鄰居對話,可以問鄰居:『你有沒有看見我媽媽、有沒有看見我叔叔、我哥哥?』我肯定,我們在互聯網上刊登的有關卡特里娜颶風的內容至少有一半是不可能在印刷報紙上看到的,包括網上留言、視聽信息等等。”

互聯網的方便快捷正在迅速改變報紙發行的方式、發行的信息種類以及報紙與讀者的關係。諾斯特蘭德說:“互聯網讓我們的讀者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我們展開互動。以往的傳統模式是:『我們印甚麼,人們就看甚麼』。那是單向交流。如今人們可以直接參與我們的報導,可以通過互聯網把問題寄過來,把他們的想法寄過來,可以幫我們改進報導。”

報紙發行受到嚴峻挑戰

不過,美國各大報紙的發行量現在每年下降2%,一定意義上也是因為有了互聯網。因此,互聯網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美國“熱心記者委員會”的德沃金說,報紙發行業確實遇到一些嚴峻挑戰。

他說:“我們知道,報紙發行量在下降,美國看報紙的人越來越少,甚至連看主流電視、聽主流廣播節目的人也在減少,那些新聞機構就不得不想想,究竟我們的讀者和聽眾都去哪兒了呢?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輕的讀者群,都已經轉移到因特網去了。”

因特網上的內容本身有時候成為新聞,或是影響政府政策。去年新聞媒體報導了馬來西亞人在因特網上公佈的一個錄像片斷,顯示一名在吉隆坡受到拘押的華人婦女赤裸著身體受到警察虐待。這起警察虐待事件引起國際反響,中國方面表達了不滿,迫使馬來西亞內政部長就此展開調查。

對整個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現在各種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也可以通過衛星電視得以迅速傳播,這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美利堅大學新聞學教授辛普森說,影響之一就是促進了人權。

他說:“出現了一系列相關變化,其中至少包括有可能對人權運動產生更大的推動力,讓非政府組織等團體可以利用這些傳媒工具,既捕捉人們的生活信息,同時也傳播或者轉發有關信息。這就意味著,圍繞諸如貧困、警察施暴等社會問題的消息會比以往更容易曝光。”

因特網在中國受到監控,一些專制國家禁止接收衛星電視節目,原因就在於此。但是,最近阿拉伯語半島國際電視台以及 法蘭西24小時頻道的播出效果顯示,全球範圍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通過衛星電視收看新聞,獲得信息。

美利堅大學新聞學教授辛普森說,信息傳播渠道的擴大是一個良性的變化,因為有助於促進民主。

他說:“民主、自由和權力的前提是,人們理解他們周圍發生的一切、理解他們的社會在做甚麼、理解他們的執政者在做甚麼。所以,為達到這一點,人們就必須獲取信息,而且必須獲取準確的信息。”

保證信息準確面臨越來大壓力

保證信息準確可以是目標,但是並非所有廣播或因特網信息都能做到準確無誤。另外,也有人擔心,新聞工作者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都要搶先在因特網上發表他們的報導,到頭來反而可能影響報導的質量。美國紐約時報的公共事務版編輯最近就提出,時效是否能和報導的全面平衡起來。

傳媒技術領域的變化最終可能讓報紙等傳統媒體做出調整,以求生存。但是,麥克科拉齊報業集團的諾斯特蘭德說,文字的力量恐怕永遠不會改變。

他說:“互聯網提供的所有信息,還是以文字作為中間媒介。文字不會消失,還是得有記者走出去、做採訪、問問題,然後把事情介紹給大家。因特網為我們提供了傳播信息的其它手段,但是文字的力量不會消失。”

只要文字的力量真的不會消失,觀念和信息就將得以持續不斷地傳播。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下令嚴查私接境外衛星電視
京市舉報私接境外衛視有獎
北京下令嚴禁接收境外電視
北京市未經許可不得接收境外衛星電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