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破空:安倍上任,中日關係難解

安倍,中日關係

陳破空

【大紀元10月4日訊】日本新任首相安倍晉三擬於10月早些時候,訪問中國和韓國。鑒於此前多年,小泉純一郎擔任日本首相期間,日本與中、韓兩國的關係持續惡化,尤其中日關係,降到了歷史冰點。安倍一上任,就訪問中韓兩國,顯然是希望盡快改善與這兩個亞洲強鄰的緊繃關係。

之前,安倍的韓國行程已經確定並公開,但對中國的訪問,卻僅僅流於委婉的暗示。原因之一是,韓國領導人並沒有對日本首相的到訪設置前提,但中方卻一直強調,放棄參拜靖國神社,是雙方首腦會晤的前提。

然而,跡象顯示,中方的態度正在軟化,未必會將這一前提堅持下去。因為,其一,安倍雖然希望改善中日關係,但從未在是否參拜靖國神社議題上表態;其二,中方雖然不動聲色,但也急於改善中日關係。只是,中共慣於搞「密室政治」,故而不像韓國那樣,公開與日方的妥協。

敲定10月早些時候,讓安倍訪問中國,對兩國當局而言,都是合理而精明的安排。10月份,在日本國內,即將舉行眾議院補選和地方選舉,如果安倍順利訪問中韓,證明其外交能力,將有助於他所在的自民黨在選舉中佔據優勢。在中國國內,中共將舉行「十六屆六中全會」,這次全會,將是胡錦濤如願扳倒「上海幫」骨幹陳良宇之後,進一步鞏固其權力的關鍵時機。如果接待安倍到訪,象徵性地改善中日關係,將使胡錦濤贏得外交分數,從而強化他在黨內的地位。

中共外交格局,最重要的是中美關係,其次就是中日關係。中日關係冷凍多年,不僅影響政治,也影響經貿。2004年開始,日本由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降為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儘管中日貿易仍呈增長態勢,但與中美和中歐貿易增長相比,中日貿易增長明顯放緩。

這是中日雙方都不樂見的。中共副總理吳儀和商務部長薄熙來先後憂心忡忡地表示,中日「政冷」持續,漸漸引發「經冷」。日本產業界也不斷抱怨,中日冷戰,使日方坐失商機。

與此同時,日方已經決定停止以日元貸款為主的對華援助。而中日能源爭奪愈演愈烈,以至於在東海水域頻生摩擦和對峙。擦槍走火、乃至於爆發戰事的可能性,已經不能排除。

日本首相更迭後,中日關係能否改善,仍然是懸案。在內外政策上,新任首相安倍晉三基本上是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正宗傳人。首先,兩人都屬於右翼,在許多議題上,安倍甚至走得更遠。比如,安倍強力主張修憲,以便讓日本自衛隊盡快正式成軍,並對屢屢挑釁日本、威脅日本安全的北朝鮮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態勢;其次,小泉描述日中關係為「政冷經熱」,安倍則說「政經分離」,表明,安倍並不指望根本改善日中關係;再者,在參拜靖國神社議題上,安倍與小泉態度趨同,而且,這也都是他們能夠贏得國民票選的關鍵之一。

至於中方,心態更為晦澀。雖然,中共一直將中日關係惡化推諉於「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但策動反日風潮,能夠激起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即所謂「愛國主義」情緒。讓中國民眾槍口朝外,從而轉移視線,淡化國內矛盾焦點,一直是中共秘而不宣的「國策」。

最好的證明,是中共的輿論宣傳。中日兩國,顯著的差別是,日本是一個民主國家,新聞獨立;而中國是一個極權國家,媒體受政府控制。就日本政要參拜靖國神社一題,中共媒體既可淡化處理,也可強化渲染。如果淡化,中國民眾就可能不知不覺;如果強化,中國民眾的反日情緒就可能高漲不下。中共有時候選擇前一種做法,如在日本中曾根時代;有時候選擇後一種做法,如在日本小泉時代。部分中國民眾,果然「隨雞起舞」,跟著中共的指揮棒打轉。

實際上,中日關係難以改善,還有更深層更複雜的原因。最大的問題是,中共武力威脅台灣,而日本是僅次於美國後,台灣防務的又一堅實後盾。「美日安保條約」已經覆蓋台灣。其次,美日由軍事同盟,走向軍事共同體。安倍本人,是這一進程的主要推手。在國際戰略和地緣政治上,中日根本對立的情勢,不可逆轉。再次,二戰後的日本,早已轉型成為世界民主槓桿,對死守獨裁的中共而言,如芒刺在背。

(原載自由亞洲電台)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陳破空:一則可悲的新聞
陳破空:紀念唐山大地震,胡錦濤為何低調?
陳破空:兩德兩韓不爭,兩岸何爭?
陳破空:經濟數字造假,國內媒體質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