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因:資訊時代的啟蒙文學巨匠―蔣品超

劉全因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8月29日訊】 我一直對中國當代文學無法走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文學之路感到悲哀。儘管有過北島等朦朧詩人,以及傷痕文學、尋根文學等,但作為一份苦難的事業,中國當代文學並沒能深入徹底的寫盡中國人在中國特有的意識形態與文化背景之下的至痛。
在我接觸了蔣品超以及他的詩文之後,曾因深深為這些作品打動而有過一段時間的激動,而隨之我又被新的悲哀所佔領:的確,蔣品超與其詩文為我解除了自己對中國當代文學缺乏屬於自己大師類作品的悲哀,讓我得到了閱讀屬於中國人自己偉大作品的滿足。可是這樣一批傑出的作品,這樣一批曾引起中國文學與社會強烈震動、讓人為之振奮的文字卻只能遠離它的國土在海外被談及,而在海外被談及卻只能引起少數人注意,這不能不讓人為之遺憾。正是基於這種遺憾,讓我感到有必要更清淅的為它理清它在中國文學中的價值與定位。

我曾在《呼喚英雄》的序言《蔣品超——中國新詩史上劃時代的偉大詩人》一文中,根據中國近現代思潮的興衰對蔣品超對於中國文學的意義作過一番概括,這裏我想就人類社會工具的變革引起的中國文學的變革對蔣品超的意義作一種新的認識。

十九世紀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撞擊,促使一部份人開始思考中國的工業發展,於是興起了洋務運動,中國由落後的農業社會被迫向工業社會轉型。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是一部中華民族血淚史與各種思潮的變更史,西方工業國家對中國農業社會的衝擊加速度增強了中國社會邁向工業時代的潛在動力。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中國社會思想文化劇烈激蕩,於是誕生了“新文化運動” ,誕生了與此蘊涵匹配的一代“新文學”主將陳獨秀、胡適、魯迅、徐志摩等。由於這些新文學巨匠的啟蒙與不同階層人們從社會各層面各角度的跟進與努力,中國社會才徹底推翻了與世界潮流嚴重脫節的帝王朝代制。社會的先進工具取代落後工具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主流工具為人類文化發展提供的原動力造就了與之相應的先進文化。

然而由於中國社會封建傳統延續幾千年,根深蒂固,儘管作為農業社會標誌的帝王朝代制已被推翻,而中國新出現的各時期政權並沒有全然擺脫農業時代的封建屬性而走入工業社會所需要的民主時代,中國社會的政體結構在極大程度上依然存活著舊時代的集權專制。因此,為維護統治的需要,鎮壓政敵、打擊異己、封鎖新思維、愚昧老百姓依然是這些政權鞏固統治維持生存的最主要政治手段。尤其在新的資訊時代來臨前後,鄧氏政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對手無寸鐵的善良學生運動的大規模屠殺,以及江氏政權對秉持信仰心懷善念的法輪功等社會團體的鎮壓,讓鄧氏指定的接班者江氏政權竟變本加厲污蔑良知戕害百姓箝制思想,中國的愚民政策在江氏政權下達到了自毛氏政權之後新一輪頂峰,以致中國文學在鄧氏政權前期曾略有鬆動的文化氛圍出現了急轉直下的倒退,而使中國社會陷入了文革之後又一片文化沙漠。漠視歷史、偏安自我、詆毀崇高、踐踏人性、貪婪淫亂的王朔痞子文學、海子孤獨形態、後現代主義、下半身淫穢詩歌、美女賣弄寫作等成為此一時期的文化主流。中國當代文化在中國政治的迫害現實下已失去了傳統意義上的人文性,而變得偏安、市儈、詭辯、無恥、下流、墮落。

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二十世紀末人類社會新型的先進工具――互聯網以銳不可擋之勢開始在中國社會迅速興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通過網路瞭解世界、交流思想、傳播資訊,因此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現代生活方式。幾近與世界先進國家同步,中國社會也隨之逐步進入了資訊時代。而在這一先進工具――互聯網逐漸成為資訊傳播的主流工具的過程中,與當年被迫從農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曾發生過人類文化的劇烈躁動一樣,此次從工業時代邁向資訊時代過程中社會文化更直接經由網路發生了並仍發生著尖銳的碰撞。

毋庸置疑,在這一深刻改變著中國社會的躁動時期,如當年由落後的農業時代被迫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年代中國特有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曾產生過陳獨秀、胡適、魯迅、徐志摩等文化巨人一樣,在現今中國特有的由專制轉向民主的新的文化變革時代,蔣品超無疑是這一輪新文化啟蒙的重要文學巨匠之一。他不僅以自己的呼召開啟了被中國政治禁錮著的民生思潮,更以其卓越之筆為勢必轉型的中國文學留下了一個不可磨滅的崇高形象。後來的文化評論者將無法回避在中國當今的文學作品,尤其詩歌作品中一個或清晰或隱晦的引動著中國詩人同情、期待、焦慮、不安、不滿或指責、詛咒的巨大背影,這個背影就是蔣品超以其因六四而具有的特殊身世且不懈通過互聯網從海外深入中國網路堅持主張“反思歷史、關注政治、悲憫民生”與中國詩人們交流與決鬥而建立起來的。――此“背影” ,將成為這一時期中國文學中特有的文化現象!

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朦朧詩盛行時期反映在當時作品中的背影不同,當時中國詩歌中立於文字的背影是政治慫恿下的控訴物件—“四人幫”( 其實真正的指向是毛澤東,因為政治的規定,當時的文化評論被迫受限於此。我完全同意蔣品超對此文化現象的見解) 以及其造成的對個體危害的社會形態。而這一次,它是在政治壓迫下被刻意抹殺而經以蔣品超為首的詩人們在網路不懈奮鬥而建立起來的“六四” 以及具有其意義的民主形象。這一背影因為被政治的限制與壓迫,不像被慫恿的朦朧詩時代的背影自始至終在當時中國文學中都反映得鮮明明顯,而是當它被作為同情、指責與詛咒物件時,人們即可一目了然,而當它被作為期待、焦慮和不安的物件時則只能若隱若現,而後一類更大規模普遍存在于不同詩人的不同作品中。這將有待後來評論者深入研究。現舉詩人疼痛的《與青苔相對無語》和詩人武靖東的《純潔》兩例予以說明:

《與青苔相對無語》
疼痛

對青苔的理解
沿於水,石頭和經驗
遠離書本
青苔的內心博大精深
風是這裏的主宰
水草們沿岸而生
我們仿佛漂泊的鳥
遠離家園
只有青苔以普通的姿勢
選擇石頭,溫暖石頭
在我們的世界外
九死一生
哦,為石頭們所牢記的
不是我們

《純潔》
武靖東

教堂從她手上掉下來
砸掉了虛妄者的美景、彈藥和頑症
我接住了它
感覺它比診斷書還輕些
但地上還是被砸了一個坑
有十來個或更多的不銹鋼面具陷了進去
體溫顫了一下
我的外貌塵土飛揚
埋掉了這個秘密
2005-4

在以上兩首詩中,如果我們忽略了詩人品超在當今中國詩歌中所建立起而又被政治壓制著的“六四” 以及具有其意義的民主形象,其意象“青苔” 、“她”人們將無法找到與之相匹配的對應物。如果稍加留意,人們會發現類似的例子大量存在於現今中國詩歌中。自五四至今,中國新詩曾引起其一段歷史立起其一個時代背影的詩人屈指可數,而蔣品超就是這樣一位詩人。且蔣品超不是如其中有著話語權的詩人通過相應的傳媒宣傳呼召奠定的自己的影響,而是借助資訊時代的工具――網路這一極具民間性的平臺,極真實的佐證了中國古代“詩,取諸野” 的著名論斷。

因此,在這一輪先進工具對中國政治高壓造成文化封閉狀態的強烈衝擊下興起的文化變革中,蔣品超以他對中國文學思潮見微知巨的敏感、高瞻遠矚的先見、摧枯拉朽的意識震撼、廣博精深的藝術貢獻,以及對中國黑暗政治不屈不撓的抗爭,對沒落勢力堅韌不拔的奮戰,深深改變著中國當今文學,他無疑是我們新的資訊時代來臨時直插入中國文學心臟的先驅,是中國文學正發生著的大變革的旗手。(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蔣品超:分裂中國是促進人類進步的偉大空想
王丹:我的序言
劉因全:蔣品超——中國新詩史上劃時代的偉大詩人
蔣品超《呼喚英雄》出版發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