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媒體唱衰台灣 塑造假象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8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鄭琪芳╱專題報導

「貧富差距擴大」、「薪資負成長」、「民生痛苦指數創新高」……,光看這些新聞標題,很多人直覺反應是台灣人生活實在很苦,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說這是部份媒體扭曲政府統計數字所造成的假象,可能反而會有很多人不相信,但事實卻是如此。

行政院主計處8月18日公布經濟成長率及93年家庭收支調查結果,隔天,某報就以頭版報導「國內貧富差距擴大」、「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多家電子媒體馬上照本宣科,跟進報導,晚上政論節目也加入討論,在這些媒體強力播送之下,多數台灣人好像真的是一窮二白。

但是,這樣的報導卻恰恰與主計處公布的數據相反,根據主計處統計,去年國內所得差距倍數是6.03倍,低於92年的6.07倍及91年的6.16倍,而去年最窮的20%家庭,可支配所得是29.7萬元,高於92年的29.6萬元及91年的29.2萬元,反而是最富有的20%家庭可支配所得有減少的情況,從92年的179.9萬元,減為去年的179.1萬元。

主計處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貧富差距是縮小的,雖然並不明顯,但至少有所改善,貧富差距改善的原因,主要是政府提高老農津貼、將低所得勞工納入老人津貼,但在某報的報導之中,這些全都略過不提。

更絕的是,該報只提台灣所得差距高於日本的4.8倍、德國的5.8倍,以此要求政府要好好檢討,但台灣所得差距低於南韓的6.8倍、美國的9.8倍、香港的17.7倍及新加坡的20.9倍,該報則是隻字未提。

同樣一家報紙,日前才以頭版報導台灣「民生痛苦指數創新高」,同樣有電子媒體跟進報導,也成為政論節目討論的主題,但是,台灣民眾真的有這麼痛苦嗎?稍微有一點財經知識的人都知道,所謂的「民生痛苦指數」,並不是「經濟數據」,而是「政治數據」,當年裡根競選美國總統時,將美國的失業率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年增率相加,就此發明了「民生痛苦指數」,做為攻擊對手的籌碼,但這個數據卻有其迷思。

失業率高確實會讓人民痛苦,近年來國內失業率因產業外移而上升,鼓吹產業赴中國投資的媒體,難道不用負責嗎?至於CPI年增率,溫和上漲反而能帶動經濟動能,目前台灣CPI年增率低於2%,還在可接受範圍,如果CPI負成長,「民生痛苦指數」自然下降,但反而會出現通貨緊縮,造成經濟成長停滯,民國90年至92年國內CPI負成長,造成國內經濟倒退,正是活生生的教訓。

儘管如此,這家報社仍以「民生痛苦指數」大作文章,諷刺的是,不久之前,同屬這家報社旗下的某財經報紙,才發表一篇社論─「顛倒黑白的民生痛苦指數」,文中不僅質疑「民生痛苦指數」不專業,還提到「絕不能拿一個既不精確又不專業的數字來隨意發揮」,可惜這些專業的意見,這家報社似乎都聽不見。

此外,國內受雇員工薪資變化情況,也是特定媒體喜歡大作文章的主題之一,根據主計處統計,今年1至5月國內受雇員工平均薪資為4萬8033元,較去年同期成長2.83%,扣除1至5月的CPI年增率1.74%,實質薪資還成長了1.09%,但在某些媒體的報導中,實質薪資卻變成負成長。

主計處官員指出,該處公布的平均薪資,包括「經常性薪資」及「非經常性薪資」,近年來由於薪資結構改變,「非經常性薪資」漲幅較大,「經常性薪資」成長則較有限,因此,如果扣除CPI年增率,近年來「實質經常性薪資」的確是負成長,但「實質平均薪資」還是正成長,今年第1季平均薪資增幅更達3.96%,也是90年以來的新高,但這點媒體卻都不提。

台灣媒體習慣「報憂不報喜」,但也不能以扭曲統計數據的方式,達到「報憂」的目的,一位財經高層官員即對此相當不以為然,官員說,一般民眾搞不清楚統計數據的意義,報導的媒體故意不說清楚,把台灣寫得好像民不聊生,說穿了,就是要「唱衰」台灣。

這位財經高層官員還主動提及最近「台灣水果登陸」的議題,他表示,有些媒體刻意醜化台灣,對中國卻極盡美化,台灣水果銷往中國背後有許多的問題,很多媒體都不提,只是不斷畫大餅,告訴農民商機有多大,未來農民血本無歸,這些媒體能負責嗎?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