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生活費高漲爲何通貨膨脹低

標籤:

【大紀元8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韓麗、成容編譯報導】就在英國民衆抱怨生活費上漲「太厲害」,住房、學費、電氣、汽油、外出飲食等價格全面瘋漲的時候,可官方公佈的通貨膨脹率卻如此之低,是何原因?爲此,英國《衛報》經濟專欄作者安那透•卡雷特斯凱(Anatole Kaletsky)撰文分析說,是因爲中國大陸已成爲世界的加工廠,向世界輸送過於低廉的產品所造成的。

英國主要生活費呈兩極發展

去年水費,電費和煤氣費幾乎上漲了15%,地方政府稅在高漲,私人學校的學費和醫院收費完全失控,而倫敦的出租車、旅館和餐廳的收費看起來都大大的高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然而,按照官方消費者物價指數的統計,通貨膨脹率到今年7月也只不過才2.3%,似乎對人們的日常生活費用影響不大。

並且,令人驚訝的是,在世界經濟範圍之內,不僅僅只是在英國,美國經濟也出現相同的情況。實際上,並不是統計學家搞錯了,而是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結果。

在過去的10年裏,英國人的整個生活費用,按照官方消費物價指數計量,上漲了14%。不過這個適度的增長包括一些令消費者退縮的通脹:例如,平均學費上漲62%,美容,美髮上漲58%,度假費用上漲52%,外出飲食上漲33%。為什麼整個生活費用持續如此平穩?因為大宗生產貨物的湧入:10年裏,服裝價格下降42%,鞋價下降31%,電子產品價格下降63%。

中國大陸低价產品的副效應

由於中國大陸已成為世界的生產車間,她已將所有批量生産品的價格降低了。從中國出口的製成品價格不斷下跌已導致了一個副效應,這個副效應不被人們廣泛認識,甚至經濟學家們也沒有認識到:從中國進口的廉價商品實際上把那些中國人不能製造的商品和無法涉及服務業價格推上去了,導致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差距越來越大。

那些只看到中國大陸是廉價商品市場的人們忘記了一點:任何經濟的全面通貨膨脹在本質上都是由貨幣的實用性決定的。假如貨幣政策成功的執行(如英國)而產生全面的通貨膨脹為2%,而製成品的價格則持續下跌到3%或4%,那麼經濟体内其它方面的價格一定是上升得更快以維持2%的平均通貨膨脹率。

也就是說,從中國大陸進口更加廉價的消費品,使得世界經濟的其它商品價格迅速上漲。這種副效應非常明顯表現在中國人消費量巨大,可是自己又不能生產的商品和服務設施的價格上,例如:石油,銀行保險業和世界各地的房產。

貧富差距加大

由於財政服務和奢侈商品的價格持續上漲,生產這種服務的國家就越來越富有。在英國,為高技術產業工作的人相對來說不會受到來自亞洲競爭的影響,就越富有,而那些在廉價勞動競爭的產業中工作的人就相對變得更窮了。

從中囯經濟内部來看,由於採用固定匯率制,中國本身的資源被變相賤賣,勞工成本被變相壓低,大量的中國產品靠著低價政策傾銷海外,全面取代了日本、韓國、臺灣、墨西哥等國的中低技術產品。中國大陸的對外依賴程度也從10年前的21%增加到了今天的75%。以玩具類,中國大陸的產品幾乎佔據了歐美市場的95%以上,日用百貨佔60%以上,鞋類產品佔70%以上。中國大陸增加了近8,000萬的產業工人就業機會,同時,歐美也出現大量產業工人失業的情況。

雖然「幸運的」銀行家們,律師們,記者們及高技術產業的員工們越來越有錢,但在住房,旅遊和私人教育等方面的消費卻與個人收入不成正比。所以這只是由於整個全球經濟趨勢,使他們變得相對富有了。那就是為什麼儘管通貨膨脹幾乎不存在,而人們所談論的話題都是價格上漲的問題。◇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遊客消費成經濟支柱 日本「觀光立國」見效
中國房企遠洋集團遭清盤呈請 股價跌10%
人民幣遭遇多重貶值壓力 今年已下跌逾2%
不敵價格戰 日本車企5月在華銷量均下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