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風流 邵氏電影王國傳奇(下)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8月19日訊】(續)除了主打古裝片和武俠片,“邵氏”的其他類型影片也有很大成就,如文藝片《后門》、《不了情》、《一毛錢》等,如以“彩色闊銀幕”相號召的歌舞片《千嬌百媚》、《花團錦簇》、《万花迎春》等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影片。

自1950年到1985年,“邵氏”共生產影片1000余部,完全覆蓋了香港、台灣和整個東南亞,并打進了歐美電影市場,建立了其在華語片市場無人可以匹敵的王者地位。

東方好萊塢 邵逸夫1天看9個影片

1965年,邵逸夫建成了自己的“東方好萊塢”﹐亞洲最大的影城,占地100万平方英尺,有12個現代化的攝影棚,有設備先進的暗房、彩色中心、印刷厂,有功能完備的辦公大樓、四幢宿舍、三個食堂、一家迷你銀行、几十輛交通車,有1500多名員工、無數的特約演員、100多匹良駒寶馬、10余万件道具、94個高13英尺的衣柜,還有5個永久性的唐街、宋城,以及遍地的樓閣亭台、小橋流水和古今中外的各种建筑……

在這一切之上的是雄踞山頂的邵逸夫的豪華別墅。盡管邵逸夫不常住在里面,但卻是一种象征,六叔(公司的人都這樣稱呼邵逸夫)像一位高高在上的國王,俯瞰著他的疆域,指揮著這座“夢工厂”的龐大流水線。在這里,每個人都是一個零件,以導演為中心組成一部部机器,邵逸夫的工作就是把零件放在合适的地方,讓机器生產出适銷對路的產品。當一种產品受到歡迎,他便會迅速地批量生產,他有過一周拍攝一部影片的紀錄。不要說蘿卜快了不洗泥,黃梅調電影的經典《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不過是用兩周時間拍攝完成的。當時,邵逸夫得到消息, “電懋”正在拍攝《梁山伯与祝英台》,立即決定赶在對手之前拍一部同名影片,搶占市場。他騰出所有攝影棚,聚集了以李翰祥為首的五六名導演,不可思議地在兩周內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彩色影片,并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他的運作非常成功,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迅速紅透港台東南亞,當“電懋”的影片投放市場已乏人問津。

邵逸夫從不諱言他是把電影當作一項生意來經營,而不是作為藝術品來打磨。他說:“我要拍一部純藝術的電影,我不敢肯定這套戲有多少人看。少人看的戲就少人得益,所以,我宁愿向大家都中意的娛樂片著手。”但是,邵逸夫又不僅僅是把電影當作一种賺錢的工具,而是把它作為一項事業來追求。邵逸夫的座右銘是:“我喜歡不停地工作,工作是我的嗜好。我永不會退休。成功之道要努力苦干,并要對自己的工作有興趣,運气只是其次。我深深體會到拍電影是很大的刺激,它能帶給我無窮的樂趣,這正是推動我努力工作的動力。”

每天早晨6點鐘邵逸夫准時起床,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6小時以上。處理日常事務之外,他的主要工作是看電影。有人說邵逸夫是看電影最多的中國人。在邵氏影城他辦公室的旁邊,有一間試片室,試片室的最后一排有一張舒适的沙發,他每天要在這里坐上几個甚至十几個小時。從上世紀60年代起他每天至少要看兩三部電影,最高紀錄是一天看9部!他曾說:“我天生喜歡看電影,國語片、西片、日本片、西班牙片、印度片、意大利片、德國片、法國片、墨西哥片我全部都看。”這其中還包括他邵氏公司出品的好看的或不好看的影片。他要通過觀看這些影片,去了解影業行情,去研究人家如何作秀,去揣摩觀眾的口味,去發現新的選題。例如在創制新武俠片的時候,邵逸夫就常常放意大利黑幫片、日本劍俠片和美國007影片給員工們看,以資借鑒。進入上世紀8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電視作為一种新的傳播媒介進入大眾娛樂領域,電影業逐步萎縮。邵逸夫也逐漸減少了拍片數量。至1985年,他完全停止了影片的攝制,清水灣的邵氏影城也租了出去。在此之前,他已經像當年邵醉翁對電影的敏感一樣,毅然轉向電視業,1980年擔任了香港無線廣播電視 (簡稱“無線”)董事局主席。

一代電影王國,隨著歷史的安排而產生而發展而輝煌而隕落,但是留在几代人記憶中的東西永遠不會消失。有人曾用詩意的語言回憶當年觀看邵氏影片的情景:“我就是這樣拖著母親的手,在住處附近的樂都影院看了很多‘邵氏’電影。印象中很少看黑白片,大概當時都更喜歡那’綜藝體彩色闊銀幕’的感覺,看完了把銀幕上的千嬌百媚花團錦簇金雕玉砌,都一并打包帶回家去,在一個又一個悠長的下午慢慢消耗著,等待下一次的盛宴”。

邵氏王國,永遠的美麗記憶。 進入六十年代后,邵氏公司長期稱雄香港市場,其電影獲得過金馬獎、金像獎等几十項大獎。据說最盛時,每天有100万觀眾光顧他的影院。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電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導演和名編劇,如胡蝶、阮玲玉、李麗華、林黛、陵波、李翰祥、鄒玉怀、張徹……無不出自邵氏門下。其中《江山美人》、《貂禪》、《傾國傾城》、《梁山伯与祝英台》、《大醉俠》、《獨臂刀》等影片都曾享譽海外,在華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響,傾倒無數觀眾。据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灣上映時“完全瘋狂”,有位老太大連看一百多場,由《梁祝》而在台灣掀起黃梅調狂熱;而《天下第一拳》更掀起功夫片新狂潮,發行到全球各大洲近百個國家和地區。

1980年,邵逸夫以最大的私人股東身份出任香港“無線”董事局主席。隨后他集中力量經營所屬的明珠台和翡翠台,使其收視率長期在港島獨占鰲頭,影響擴及中國大陸、澳門、台灣和世界各地華人社會。与此同時,邵逸夫還投資房產物業、股票市場等,開展多元化經營。1994“邵氏”年報顯示:物業出租收入達2.3億元,而電影放映收入僅2924万元。香港素為藏龍臥虎之地,富商豪賈云集,但以經營影視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前列的惟有邵逸夫一人!從劇本、攝影到導演、演員的選聘以及化妝、剪輯,他樣樣在行,而影片推廣、發行、劇院管理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過人。年輕時曾有1天看9部片子、1年看700部片子的紀錄。他說:“我晚上只睡1個小時,其余時間便是工作”。為了樹立邵氏的良好形象,他對影片的質量嚴格把關。出現劣片,往往親手燒掉,毫不手軟。他說:“在早期,我成日燒片,沒有好的戲,我宁愿燒。”

散盡千金 我的財富用之于民

多年來,邵逸夫一直穩居香港超級富豪排行榜上,但他視金錢為身外之物,樂善好施,熱心公益,是港島屈指可數的大慈善家。

“我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用回到民眾”。早在1973年他就設立邵氏基金會,致力于各項社會公益事業,為此他受到了廣泛的好評。1977年。英國女王冊封他為爵士,成為香港娛樂圈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三藩市為表彰邵逸夫對該市的福利貢獻,將每年的9月8日命名為“邵逸夫日”。

從1985年起,邵逸夫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向大陸。當年他向中國保護敦煌畫展工程和浙江大學分別捐資1000万元。有關部門特立碑予以紀念。甬上文化人王重光先生1996年曾前往敦煌考察。大漠深處,類似的紀念碑不止一個,但惟有同鄉邵逸夫是炎黃子孫。

1985年后,邵逸夫平均每年都拿出1億多元用于支持大陸的各項社會公益事業,對于中國教育事業更是情有獨鐘。据不完全統計,迄今,邵逸夫捐助大陸科教文衛事業的資金達25億元,捐助項目超過3000個,其中80%以上為教育項目。如今以“逸夫”兩字命名的教學樓、圖書館、科技館及其他文化藝術、醫療設施遍布全國各地。几年來邵逸夫還不顧耆耋之軀,多次親臨大江南北、長城內外、視察捐贈項目。此外,邵逸夫在英國、美國、新加坡及香港等地都有巨額捐贈,合計金額早已超過30億元。在古令中外捐資助學史上,邵逸夫當之無愧可稱為第一人!

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為表彰邵逸夫對中國科學教育事業的貢獻,將一顆新發現的行星使命名為邵逸夫星。這是該台首次以當代知名人士命名小行星。

獲獎作品:在“亞洲影展”上獲獎的有《貂蟬》、《江山美人》、《后門》、《花團錦簇》、《万花迎春》、《万古流芳》、《藍与黑》、《珊珊》、《三笑》、《吉祥賭坊》、《大軍閥》、《雙星伴月》、《洪拳小子》、《少林三十六房》、《中華丈夫》;獲得”金馬獎”的有《楊貴妃》、《梁山伯与祝英台》、《武則天》、《小儿女》、《血染牡丹紅》、《藍与黑》、《烽火万里情》、《珊珊》、《十二金牌》、《水滸傳》、《十四女英豪》、《傾國傾城》、《乾隆下江南》、《多情劍客無情劍》、《辛亥雙十》、《七小寶》、《金玉良緣紅樓夢》

其他主要作品:《立地成佛》、《梁祝痛史》、《珍珠塔》、《花木蘭》、《白蛇傳》、《唐伯虎點秋香》、《五鼠鬧東京》、《狸貓換太子》、《孟姜女》、《珍珠塔》、《歌場春色》、《東北二女子》、《生机》、《飄零》、《掙扎》、《吉他》、《王先生》、《海葬》、《白金龍》、《獨臂刀》、《金燕子》、《大醉俠》、《不了情》、《一毛錢》、《手槍》、《千嬌百媚》、《大刺客》、《奪魂鈴》、《刺馬》等。@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人物風流 邵氏電影王國傳奇(上)
人物風流  邵氏電影王國傳奇(中)
遊法國遭路人濺一身可樂 肖戰高EQ反應獲讚
孫儷一家四口現身溫網決賽 一對兒女近照曝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