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馬海峽戰役對東亞地緣的啟示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8月18日訊】(亞洲時報Ronan Thomas撰文) 編者按:今年不單是中國抗戰六十週年紀念,也是日俄對馬海峽戰役(The Battle of Tsushima)的一百週年。這場一百年前的戰役,對今天的東亞局勢,其實也頗有啟示,且聽Ronan Thomas道出箇中奧妙。

東亞地區戰略在2005年又一次成為決策者、外交官和記者討論的熱門話題。在中國開始重新在該地區崛起,並挑戰世界經濟秩序之際,日本、俄羅斯、朝鮮半島(南北韓)和美國忙著重新評估它們相關的地緣戰略和軍事地位。

這種競賽對歷史學家絲毫不陌生。100年前,當日俄戰爭激烈進行時,20世紀的第一場大海戰在朝鮮/日本海峽爆發-1905年5月27-28日對馬海峽(Tsushima)戰役打響。在這場戰役中,羅澤德斯特凡斯基海軍上將(Admiral Rozhestventsky)率領的俄國波羅的海艦隊(Russian Baltic Fleet)被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Admiral Togo)領導的日本帝國聯合艦隊摧毀。東鄉平八郎改寫了這一時期的海軍戰略。俄日戰爭最後以日本取得決定性勝利告終,沙皇俄國此後把全副精力轉向應付國內與日俱增的革命壓力,之後的一代人,再也沒有精力放於其在遠東的海上野心方面。

所謂此消彼長,日本在接下來的40年裏,確立了自己的地區海軍信心。1910年日本開始對朝鮮半島實施殖民統治(沒有遭到國際社會反對)。對馬海峽戰役的勝利奠定了日本後來的戰略思想,走上了企圖控制亞洲的道路:1937年全面入侵中國,1941年12月偷襲珍珠港(Pearl Harbor)。

甚至到今天,這場戰役的真相仍然令人歎為觀止。由40艘新舊戰艦和其他船隻拼湊而成的俄國艦隊航行1.8萬海裡從波羅的海長途跋涉到達朝鮮/日本海峽作戰,後勤補給不足、士氣低落、海上維修不充分,更重要的是缺乏自信。俄國在自己的太平洋艦隊於1904年8月在山東(黃海)被日本徹底打敗之後,開始這場危險的戰役,希望藉此進行最後一搏。作為俄國海軍僅存的家底,這支艦隊是打敗日本的最後一線希望。由於陸地失守,俄軍領導人希望通過取得海上勝利扭轉敗局。結果證明,俄國的戰艦和船員的作戰能力都不夠好:俄國海軍領導層指揮不當,而且戰術低劣。

俄國艦隊在開赴遠東作戰過程中還上演了一出鬧劇,時至今日,俄羅斯仍羞於提起。在奔赴太平洋的途中,俄國艦隊誤認為多格海灘(Dogger Bank)附近的英國漁船是日本魚雷艇,對其進行炮轟,結果炸死3個漁民。後來,艦隊內部又彼此開火。而且,羅澤德斯特凡斯基不是英國的霍拉肖•納爾遜(Horatio Nelson)勳爵:同僚罵他頑固、獨裁,然而最要命的是優柔寡斷。羅澤德斯特凡斯基乘坐肯雅•蘇瓦洛夫號(Kniaz Suvarov)旗艦下令19艘長滿籐壺的戰艦、裝甲巡洋艦和其他船隻與由31艘訓練有素、航行速度是俄國艦隊兩倍的軍艦(例如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將乘坐的、英國維克斯公司-Vickers & Sons 生產的三笠號-Mikasa旗艦)組成的日本艦隊交戰。兩國艦隊於1905年5月27日早晨在朝鮮/日本海峽正東的對馬島和正北的壹岐島(Iki Island)會戰。

從戰役第一炮打響起,日本艦隊就表現出戰術優勢:武器精良、彈藥充足、佈陣有序,而且東鄉平八郎正確指揮艦隊並利用俄國艦隊的錯誤進行攻防。在關鍵時刻,他下令艦隊突破敵方防線,集中最大火力攻擊。他兩次採用這種策略,在夜間襲擊中,他的艦隊讓俄國艦隊付出了沉重代價。在6000-1.2萬碼範圍內,21艘船隻被擊沉,13艘被俘或喪失作戰能力,雙方傷亡人數合計約1.1萬。

俄國在第一天的戰鬥中失去4艘曾經引以為傲的戰艦,它們分別是肯雅•蘇瓦洛夫號旗艦(羅澤德斯特凡斯基在身負重傷之後被轉移到Bedovyi號驅逐艦上)、博羅第諾號(Borodino)、亞歷山大三世號(Imperator Aleksandr III)和奧斯利亞比亞號(Oslyabya)。更讓俄國蒙羞的是,5月28日剩餘的戰艦奧廖爾號(Orel)、西索依•維利基號(Sisoy Veliki)、尼古拉一世號(Emperor Nikolas I)、納瓦林號(Navarin)號以及戰鬥巡洋艦伏拉季米爾•蒙諾馬赫號(Vladimir Monomakh)和納希莫夫號(Admiral Nakimov)要麼投降或逃竄。至少6000多名俄國船員被俘。幾艘船隻四散逃竄,其中包括Aurora號巡洋艦,這艘船後來因成為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標誌(Bolshevik Revolution)而聞名於世,如今它仍停泊在聖彼德堡(St Petersburg)。嚴重負傷躺在Bedovyi號上的羅澤德斯特凡斯基在海上被抓獲並被帶到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東鄉平八郎曾前往醫院探望他,後來他很不光彩地返回俄國並於1908年去世。

日本在是次戰役中取得全面勝利。日本在對馬海峽戰役中只損失了3艘戰艦,事實證明俄國戰艦根本不是日本巡洋艦的對手。估計在這場戰役中日本傷亡大約700人,而俄國傷亡多達1萬人。戰役結束後日本舉國歡慶,俄日戰爭最後以美國斡旋迫使俄國於1905年9月簽訂《樸茨茅斯條約》(Treaty of Portsmouth)告終。東鄉平八郎的旗艦三笠號後來停靠在Yokoshuka港,在1922年《美、英、法、意、日五國關於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五國海軍條約》簽訂後,這艘軍艦光榮退役。三笠號旗艦至今仍停泊在那裏。

後來英國和德國海軍戰略家都把對馬海峽戰役作為海戰勝利或失敗的典型例子研究。1905年,全球都在進行激烈的海軍軍備競賽。英國的革命性裝甲戰艦-無畏號(HMS Dreadnought)於1905年10月建成,1906年2月開始投入使用,它的出現令當時所有戰艦相形見絀。大英帝國與德國之間的海軍軍備競賽當時一觸即發。一名英國皇家海軍觀察家事實上親臨對馬海峽觀戰。Captain WC Pakenham在日本朝日號(Asahi)戰列艦的炮火下做戰地記錄(東平八郎後來稱讚他遇事沉著冷靜),他在完成報告後被榮升為海軍上將。對馬海峽戰役因此使海軍領導人從中汲取教訓,並作為世界大戰期間的主要戰役,特別是1916年白德蘭半島海戰的戰略規劃參考。

作戰位置同樣也非常重要。東亞水域內的朝鮮半島南部以及朝鮮/日本海峽的海上通道歷來都是兵家常爭之地。海峽對地區力量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就像英吉利海峽(English Channel)歷來對英國十分重要一樣。數個世紀以來,日本、朝鮮半島、中國和蒙古海軍都在此交戰。蒙古軍閥忽必烈(Kublai Khan)的巨型艦隊分別於1274年和1281年兩度試圖入侵日本,不過最後以慘敗告終。1592年和1597年,朝鮮海軍上將李舜臣(今天在朝鮮半島就像英國的納爾遜一樣備受尊崇)憑藉「龜船」(相當於裝甲戰艦)的先頭戰艦控制對馬海峽和通向朝鮮半島的道路並打敗日本艦隊。在二戰中,對馬海峽再次發揮重要作用,日本和美國軍都對該地區採取水下和空中打擊行動。現在來自南韓釜山(Busan)的遊客乘船前往對馬島或濟州島(Chejudo Island這裏一直是南韓新婚夫婦的蜜月聖地)時再次經過這片頗具爭議的海域和海軍墓地。

對馬海戰的槍炮聲現在在新老地區海軍對手之間引起更大的反響。總的來說,由於中國的崛起以及其他地區國家基於各自的安全憂慮可能做出的不確定反應,當前的戰略安排未來能否延續仍是未知數。

日本2005年的政府報告暗示中國擬議中的航母建造計劃,引起東京的不安。更糟的是,中日關係2005年因雙方在對日本二戰期間的行動理解問題上產生意見分歧而惡化,中國潛艇闖入臨近沖繩(Okinawa)的日本水域,更是給兩國關係雪上加霜。

歷史的糾纏依然理不清剪不斷。日本與南北韓的近海糾紛仍在繼續,而且還在與俄羅斯爭奪千島群島(Kurile)的主權。北韓試射導彈飛越日本領空及其獲得核武器的企圖也令東京非常擔憂,而且南北韓還不停地通過一些行動表示對日本的怨恨。俄國太平洋艦隊雖然自1991年起因缺乏維修和更新而戰鬥力大減,但仍是一支活躍的地區海軍力量。不過本月在勘察加半島(Kamchatka)附近的一次潛艇失事中,俄羅斯靠國際援助才救出其船員,此事充分說明俄羅斯海軍的相當不濟。

最後,中國聲稱擁有臺灣島的主權,而美國通過1979年的「台灣關係法」,成為臺灣安全的名義擔保人,這就意味著,美國有可能會捲入台海衝突。外界認為,這裏極有可能爆發一場重大危機。美國海軍已制定好對北韓實行封鎖阻止其出口導彈或核技術的應急計劃。

因此,在對馬海峽戰役結束1個世紀之後,這片東亞海域仍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挑戰。鐵血時代也許結束了,但1905年海戰的餘音猶存。(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中國人捂緊荷包 巴寶莉等奢侈品大幅打折
法總理與內閣總辭獲批 暫留任看守政府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審計人員將被裁減一半
帕勞總統揭中共對該國施壓達「新高度 」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