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生產基地外移 出超銳減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孟倫╱專題報導

38歲的吳女士原本在國內一家電子公司擔任會計,兩年前,公司決定將工廠遷到中國蘇州,因此她被資遣,至今仍未找到新工作,吳女士無奈的說,「唉!家裡還有兩個小孩要讀書,光靠老公一份薪水真的很難撐下去;如果台灣工廠這樣拚命往中國搬,工作機會將會越來越少,大家日子只會更苦而已!」

像這樣的例子,其實經常在你我四周發生,由於「生產基地外移」的負面效應逐漸擴大,即「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出貨」比重攀升,不但大幅減少國內的就業機會,甚至衝擊到台灣出口動能與經濟發展。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今年前7月出超僅7.5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的47.7億美元,減少幅度高達84.3%;尤其,台灣過去的出超金額動輒超過百億美元,去年已經下滑至61億美元,今年恐將再創歷史新低紀錄!這樣的發展趨勢,怎不令人感到憂心?先回過頭來看,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台灣出超銳減,對此,經建會與財經學者均指出,「海外生產比率不斷攀升」是一項重要原因。

據經建會經研處研究報告指出,由於受到資訊業成長趨緩影響,國際大廠不斷精簡成本,使得台灣電子廠商代工利潤日趨微薄,廠商紛紛將訂單交由中國生產;加上匯率變動的因素,今年1到6月,新台幣也較去年升值6.1%,導致我國海外生產比率攀升到38.2%,而這項比重在1999年只有12.24%。

經建會表示,進一步看海外生產的各產業比重趨勢,首先,「電子產品」的海外生產比率,由1999年的9.18%提高到今年1到6月的36.44%;其次,「資訊與通信產品」的海外生產比率,更由1999年的23.03%,提高到今年前6個月的73.64%。

「電子產品及資訊通信之海外生產比率持續升高,導致其出口成長率相對減緩。」經建會指出,這個效應非常明顯,電子產品今年前7個月出口成長率,由去年的40.0%減少至5.7%,資訊通信產品更由負1.7%擴大至負22.0%。

除了海外生產比率提高,經建會還指出,今年前7個月國際原油、機械、運輸設備的進口金額大增,以及歐洲、中國(含香港 )對台灣進口需求減弱,這兩項因素也是造成我國出超減少的原因。

針對「台灣接單、中國出貨」的現象,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說,在國際貿易比較利益原則下,台灣廠商選擇到海外生產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他也提醒,台商投資策略應該採取「佈局全球」,而非「只佈局中國」,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樣才能分散風險。

「有人認為生產基地外移、海外生產,可促進兩岸產業分工,並達成雙贏目標,根本是毫無危機意識的說法」,中央研究院社科所副研究員蔡吉源提出這樣批評。

蔡吉源表示,當台灣廠商紛紛跑到中國去投資、生產基地外移,不僅造成台灣產業面臨空洞化、經濟成長率下滑、更導致國內失業率居高不下,這些都是擺在國人眼前的事實,「試問,哪來什麼雙贏?對台灣又有什麼正面幫助?」而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則指出,「生產基地外移、海外生產」這個現象,將使得台灣出口成長動能「原地踏步」,因為台灣廠商這邊只是接單,設在中國的工廠才是真正的生產與出口,這樣完全無法達到出口擴張之效果。

林向愷表示,中國對台灣經濟所造成「磁吸效應」非常明顯,這也是台灣在國際競爭力評比,包括IMD(洛桑管理學院 )、WEF(世界經濟論壇 )名次不斷上升,但投資卻反而一路下滑原因。

林向愷更強調,台灣廠商不能一味只圖如何降低成本,而不願進行升級、轉型,否則,海外生產負面效應將逐漸擴大,他認為,政府必須適當給廠商一些壓力,西進政策也必須有所限制。

「產業外移、海外生產對台灣經濟造成非常大的隱憂﹗」台灣經濟研究院二所長龔明鑫指出,這是因為其它國家產業外移程度,沒有像台灣這麼嚴重。

他以南韓為例,其產業不是外移,而是擴充,換言之,廠商並沒有減少對南韓國內的投資,生產也沒有減少,出口成長率還是在增加。

龔明鑫表示,反觀台灣則不然,出口、投資都不斷在銳減當中,在生產基地大舉外移到中國的情況下,台灣竟然還能維持如此高的經濟成長率,實在是很不簡單的事情。

不過,他認為,海外生產衝擊國內經濟,但台灣產業想要外移的,差不多都已經搬走,因此,未來海外生產比重上揚空間十分有限,「情況將不會再惡化下去。」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