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巫石吉

人氣 600
標籤:

【大紀元7月12日訊】這是一則《世說新語》品藻門裡的故事︰晉朝王羲之的三個兒子——王徽之、王操之、王獻之一起拜訪當時的名臣謝安。徽之、操之兩人多說世俗瑣事,獻之則僅寒暄而已。三人離開以後,座中賓客詢問謝安︰「這三位子弟誰最賢才?」,謝安言道︰「小者(獻之)最好!」賓客又問︰「你如何能夠知道呢?」謝安說︰「『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推論可知。」

這是我自己的經驗︰去年坐火車回中壢看爸爸,從彰化到中壢約莫兩個小時的車程,一上車身邊坐的是一位陌生的少女。火車開動,少女順勢捉起手機開始報平安,她似乎十分陶醉,一下掩面低語,一下放聲大笑,一會兒又羞赧瀋吟,若有所思,對窗外的美麗景色和難以理解的我視而不見。好容易過了許久,終於「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對著她說︰「小姐!你怎麽不打電話啦?」

她仍不說話,隻朝著窗外斜睨了一眼。這時,我才驚覺火車過山洞,竟是一片烏黑,片刻寧靜的來源竟是拜「不良通訊」所賜。果然,待車內外又現光明,少女又盡情的享受「無人」(其實車廂內滿滿是人)的快感,嘰嘰咕咕說個沒完。

語言的目的原在表意與溝通,辭寡者大吉,辭多者多躁,這樣的推論,是否僅是一種過時的獨斷呢?放眼今天的臺灣社會,在「沒事電話講,有事講電話」之類的廣告推波之下,辭寡者往往等於溝通不良的人,辭多者則成為人際關系中表情達意的高手。

古之吉人,今之愚人﹔古之躁人,今之高人。兩者相較,用辭者誰能不多?臺灣第一,手機普及率全世界第一,又有何怪呢?那麽,《周易.系辭傳》裡的這一句話,是否仍有參考價值?有的,因為人類不僅創造語言,更應用語言思考,語言所溝通的對象不限於外在的他人,也包括內在的自我,內在思索越純淨專一的人用辭也就越簡易,相反的,內心世界越雜亂的人用辭越繁復。

現代人相處時何妨作一個「躁人」,但內心自處宜是一個「吉人」才好。畢竟,內心的「吉人」才能成為真正成功的「躁人」。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人生十個思考經典領悟
學以致用三部曲- ─ 買書讀書寫書
和你分享五句真心話
行動三不怕:「不怕失敗、困難和恐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