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歐盟對華貿易赤字

標籤:

【大紀元6月1日訊】 (據亞洲時報Duncan Freeman 5月31日報導)編者按:中國跟歐盟的貿易糾紛有升溫跡象。5月30日,中國宣佈從6月1日起取消徵收81項紡織品的出口關稅,以示對歐盟近日開始對中國紡織品展開“特保調整”的不滿。對華貿易問題,甚至成了法國老百姓議論《歐盟憲法條約》全民投票的焦點之一。但據本文作者分析,2004年歐盟近一半的對華貿易赤字被英國荷蘭兩國包攬,芬蘭對華貿易甚至持續出現盈餘。而歐盟對中國以外的亞洲地區的貿易赤字大大減少,也是其對華貿易赤字近年來不斷擴大的一個主因。歐盟委員會反傾銷案調查的物件,其實只能影響一小部分商品的進口。

在布魯塞爾的歐盟總部,對華貿易問題是個熱點話題。這幾日,歐盟委員會正在討論:在今年年初全球紡織品貿易配額制度被取消後,如何應對中國紡織品的大肆湧入。歐盟貿易委員彼得.曼德爾森(Peter Mandelson)在當地時間24日傍晚會見來訪的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高虎成之後,25日上午雙方再次進行了進一步磋商。會議在“有建設性的氛圍”下舉行,隨後歐盟委員會宣佈將對中國T恤和亞麻紗兩類紡織品啟動“緊急特保”程式的日期推遲到5月31日。若雙方在5月31日之前仍未能就此問題達成協定,歐盟將啟動該程式。

中國紡織品問題困擾著歐洲,一些人認為中國產品的湧入已對歐洲構成威脅。這種說法在紡織業較為發達的法國更有市場。對華貿易問題甚至成了法國老百姓議論《歐盟憲法條約》全民投票的焦點之一。反對法國通過條約的人認為,歐盟委員會由信奉市場經濟的自由主義人士掌管,而且未能及時保護法國紡織業的利益。支持者則恰恰認為,只有團結強大的歐盟才能給法國提供抵禦中國紡織品的保護。

在鋪天蓋地的媒體評論,勞工界,業界和政界人士的抱怨的耳濡目染下,很多法國人確信中國商品給本國造成了威脅。事實上,2005年頭兩個月,法國對華貿易增長優於其他歐洲國家。與同期比較,對華出口增長了61.7%,進口增長了14.4%。而這兩個月中,歐盟25國對華出口增長僅2.5%,進口增21%。

法國的如此優異表現的確罕有,但媒體並未對此大加報導。畢竟僅僅兩個月的成績不算什麼,而且法國對華貿易還一直入超。同時,這兩個月的增長還主要是受到中國空中客車訂單的刺激。由於空中客車是在法國組裝的,它的銷售決定著法國對華貿易的表現。

歐洲多個國家都有紡織業,但中國紡織品問題在法國的反應最大。對《歐盟憲法條約》的爭論中,散發著各種威脅論的氣息:有人討厭英國和美國實行的掠奪式市場經濟,有人擔心廉價勞動力讓同樣市場經濟的東歐更有競爭力,有人害怕土耳其加入歐盟,成為其唯一的穆斯林成員國,還有人認為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強勁的出口更是威脅。所以不少人認為擱置該條約更實際。

另據法國內政部29日晚上23時(當地時間)公佈的最新統計數字表明,在法國當天就《歐盟憲法條約》舉行的全民公決投票中,55.96%的選民投了反對票,44.04%的選民投了贊成票,《歐盟憲法條約》在法國未獲通過。全民公決的結果表明,法國成為25個歐盟成員國中的第一個否決《歐盟憲法條約》的國家。

或許有人認為法國應該從中國紡織品出口瘋狂增長中吸取教訓:它應該放棄自己毫無優勢的紡織行業(這些只適合處於工業化初級階段的國家),而轉向大力發展21世紀的先進工業如飛機製造。當然,經濟政策不可如此兒戲,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法國不大可能效法英國,毅然在英國大選如火如荼之時宣佈羅孚汽車公司破產。該汽車公司有著上百年的歷史,是英國汽車工業碩果僅存的“民族品牌”,在英國大選期間宣佈破產,導致上萬人失業。要知道,英法兩國對紡織品問題的態度截然不同。中國紡織品大肆入侵歐洲問題在英國僅被認為是商業,更沒有像法國那樣的大幅報導,在大選中甚至都沒有被提及。

這種差別折射出歐洲面對中國的經濟崛起採取的不同態度。歐洲現在還不至於像美國國會那樣歇斯底里,紡織品問題已經將對華貿易或多或少上升到政治層面。同美國一樣,歐洲的對華貿易也是持續入超。在2004年歐盟即將東擴時,其15個成員國對華貿易赤字為708億歐元(900億美元,7080億人民幣),而在2002年和2003年則分別僅為476億歐元和555億歐元。

雖然對華出口在增長,但進口貿易增長更快。雖然不少歐洲公司視中國為巨大市場,更多國內行業組織更願將中國視為歐洲的威脅。中國往往是歐盟委員會反傾銷案調查的物件,雖然這只能真正影響一小部分商品的進口。

歐盟對華貿易赤字數字看起來嚇人,但實際上掩蓋了各國對華貿易的實情。比如,在2004年的240億歐元的對華貿易中,英國有171億歐元的赤字;同一年,荷蘭對華貿易額達到211億歐元,赤字為164億歐元。當年歐洲對華貿易近一半的赤字被這兩個國家包攬了。而法國頂多處於第二梯隊(170億歐元的貿易額中僅有63億歐元赤字),排位靠近義大利(163億歐元的貿易中有74億歐元赤字)。德國,中國在歐洲最大的貿易夥伴,是對華貿易收支較為平衡的一個國家(496億歐元的貿易額中只有區區76億歐元的赤字)。芬蘭是唯一對華貿易持續盈餘的歐盟國家,最近幾年瑞典和奧地利也在迎頭趕上。

某國對華貿易赤字的多少也不能簡單理解為中國對該國經濟威脅程度的大小。因此,很難說清對華貿易赤字到了何種地步才會構成問題。近年來,歐盟對香港的貿易一直處於出超,多多少少抵消了對華貿易入超的程度。再者,綜觀東亞及東南亞與歐盟的貿易數字,人們可清楚地看到,中國和其他東亞及東南亞國家對歐盟的貿易實際上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今天的中國已成為一條巨大的裝配生產線,其中的原材料、半成品就是上述兩個地區。2002-2003年間,歐盟從中國以外的亞洲地區的進口貿易明顯回落,這種情形到了去年才有所緩和。舉例來說,2004年,歐盟從日本進口僅690億歐元的商品,而在2000年該數字達871億歐元。同2000年相比,歐盟同亞洲其他國家的貿易赤字在2004年也明顯降低,對日本的貿易赤字從2000年的422億歐元減至267億歐元。可見,歐盟對華貿易赤字近年來不斷擴大背後的事實是,其對中國以外的亞洲地區的貿易赤字大大減少了。

歐盟同中國的貿易關係,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貿易失衡還涉及到加工貿易和外來投資等複雜因素。不斷有利益團體遊說歐盟,要求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提高警惕。但目前歐盟不可能象美國那樣,把貿易衝突擺上政治臺面,因為兩者處理經政關係的做法可謂大相徑庭。歐盟總是比較深思熟慮,竭力避免貿易衝突升級,不像美國那麼咄咄逼人,

歐盟各國對此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即便法國和其他政府要求歐盟委員會回應公眾訴求,它們也不可能把別的國家強拉入自己的陣營。在紡織品問題上,未必所有歐盟成員國認同對華採取強硬措施的必要性。畢竟,歐盟對華貿易赤字的嚴重程度遠比美國的小,整個歐元區實際上還是出超。更進一步講,對華關係並未如美國那樣政治化。即便真的發生貿易衝突,歐盟和中國也不大可能走向對抗。法國雖然因自己紡織業的損失而忿忿不平,也不會太過強硬。通過觀察今年4月法國總理拉法蘭的訪華姿態,就可以得出這個結論。

由於歐盟對華貿易赤字是多方面原因導致,僅靠出臺幾個政策難以解決問題。寄希望於人民幣升值也不是辦法。匯率雖是中國出口增長的一個因素,但由於人民幣同美元掛勾,這似乎更是美元的問題;未來美元的走向對歐盟同中國的貿易影響更大。毫無疑問,就像保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一樣,進一步開放中國經濟也能刺激歐洲的出口商。但深入開放經濟卻會吸引更多歐洲公司前往中國投資。如此一來,這些新增產品不是直接在中國銷售,就是出口至歐洲;但很明顯,這兩者都不會減少歐盟的對華貿易赤字。

即使中國調整匯率,並非所有歐盟成員國受益均等:在中國市場上,一些國家難免還是比其他國家更具競爭力。貿易資料顯示,芬蘭這個歐洲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在對華貿易上一直處於進出口平衡。根據2000年引入的“里斯本議程”,歐盟國家試圖使歐盟到2010年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體。目前,歐盟不少成員國不得不承認好多目標仍未實現。就算該目標成功實現,來自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的產品仍將在很多領域佔有絕對性的優勢。一旦“里斯本議程”成為爭論的焦點,歐盟,特別是歐盟委員會處理對華貿易赤字的能力將大打折扣。當然,中國紡織品仍將是歐盟貿易官員的難題。但在某些特定問題上,引入配額或者勸說中國自限出口,從短期來講,也不失為一個選擇。@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對歐盟持懷疑論者頌揚法國公投結果
歐盟領袖惋惜法國拒絕歐憲 但堅持整合進程
魏京生:台灣應以發展現況爭取歐盟認同
歐洲憲法可能夢斷法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