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一百多隻大貓熊處境不樂觀

標籤:

【大紀元12月4日報導】(中央社台北四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甘肅省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指出,由於棲息地互相孤立,種群繁殖受到影響,目前甘肅的一百多隻大貓熊處境不容樂觀。

白水江保護區管理局大貓熊研究人員說,甘肅省第三次大貓熊調查顯示,與第二次調查數據相比,甘肅省大貓熊數量處於穩定狀態,但一百多隻大貓熊分散分佈於甘肅文縣的白水江和尖山保護區、武都的裕河保護區、迭部縣的多兒阿夏保護區、舟曲縣的插崗地區等五塊相對孤立的棲息地中,從生物生態學角度來看,還是處於走向衰亡、瀕臨滅絕的境地。

根據遺傳學的基本原理和大貓熊的繁殖特點,大貓熊種群數量如果達不到五十隻以上,就不能獲得足夠的遺傳突變以補償損失的遺傳變異,這將使大貓熊種群遺傳衰退,個體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降低,生殖力和生活力也將減退,並逐漸走向衰亡。

目前,甘肅五個大貓熊棲息地中,除白水江保護區外,其他大貓熊棲息地內種群數量都非常少,有的棲息地內大貓熊根本無法完成基因的遺傳。而甘肅五個大貓熊棲息地互相孤立的狀態,又使得不同大貓熊種群間的遺傳基因難以有效交換,這必然會增加這些地區大貓熊近親繁殖的機率,導致種群遺傳衰退。

甘肅省第三次大貓熊調查顯示,插崗、裕河、尖山大貓熊棲息地內都只有一兩隻大貓熊,已不能構成有效的繁殖種群,失去了保護價值。多兒阿夏棲息地大貓熊數量也不多,同樣達不到遺傳學原理要求的數量,若不加強保護,建立有效的走廊帶,這一區域的大貓熊前景也不容樂觀。

白水江保護區棲息著甘肅九成以上的貓熊,且與四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連成一片,是甘肅唯一符合遺傳學基本原理的大貓熊棲息地。然而,白水江保護區地形呈狹長帶狀,對外界干擾的緩衝能力有限,如果不加強保護,不擴大這一棲息地的寬度,大貓熊遺傳基因同樣會難以得到充分交換,這將加速甘肅大貓熊的瀕危速度。

相關新聞
新發現:大熊貓是遠古人類食物
大貓熊是遠古人類食物
陸委會:中共打壓台灣不手軟  民眾應警覺
民間保育團體:原棲地復育才能保護貓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