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公股銀行缺競爭力 台立委學者:政府管制太多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二十三日電)二次金改交叉論壇今天登場!外界認為公股銀行缺乏競爭力因此要減半,親民黨籍立法委員劉憶如 (不分區)指出,公股銀行沒有競爭力,因背負政策任務,及淪為政治工具,包括行政立法方面。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教授則認為,官股銀行績效不佳是因為政府管制太多,手腳被綁住。

由立法院財經法案促進會主辦的二次金改交叉論壇在福華會館舉行。第一場次是討論年底公股銀行減半的議題,在第二輪的發言中,由劉憶如先發表意見。

劉憶如認為,國營銀行沒有競爭力原因,包括背負政策任務,或淪為政治工具。如果這兩個條件沒改變,就算是整併成一家公股銀行,仍有政策任務要達到,競爭力就受限,還是變成政策工具。家數由多變少,直接對這一家上下其手,可以想像,競爭力仍無法提升。

她舉在美國銀行界頗具地位的期刊 (Journal ofBanking and Finance)今年發表有關「民營化銀行績效」文章,在針對22個國家,81家銀行所作民營化實證分析,結論指出,民營化過程中,勿淪為政治工具,如淪為政治工具,傷害更大,

何以民營化過程中傷害更大?劉憶如指出,容易在民營化順序裡搞鬼,因為哪些公營銀行先民營,要經過民主程序;如選定特定銀行,未經討論,在發展中國家,政治力介入比以前大。如1970年代的智利和1980、1990年代的拉丁美洲國家,在民營化過程中政治力介入並上下其手,而陷入金融風暴。

這篇實證研究也顯示,民營化後的銀行績效有無提高?答案是「不見得」,主要是決定於「你賣給誰?」,因此,實證結果是民營化後銀行績效沒提高,卻增加風險。

馬凱則指出,官股銀行存在是因為銀行很重要,在計畫經濟國家或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把重要機構給民間經營;過去金融機構被少數人把持,利潤高,要將利潤還給全民。

但官股銀行存在的理由消失了嗎?馬凱認為,如把貨幣金融當血液,銀行是血管,流到某些特定地區,過去政府控制,避免財富向少數人集中及一般人民無法進入管道獲取他應有的權利,所以要有官股存在。但現在對被財團壟斷的疑慮未消失。

馬凱表示,公股銀行被當作過街老鼠是因為績效不佳,卻非家數過多造成。經營不彰是政府有太多管制,太多手腳被綁住,因此要思考的是,如何讓現有官股銀行與民間銀行一樣有充分競爭力。

劉憶如認為,民營化的原則都可經過討論,重要的是,民營化過程中,經過何種程序決定時程,由誰決定?及決定減掉6家?「如何」及「程序」都沒有經過討論。

她舉例,OECD(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對於釋股有23種方法,但彰銀釋股發行GDR(海外存託憑證),只有日本新生銀行和ING集團來標,為何只給國外不賣給國內;台企銀換股方式,不讓國外參與只給國內,這些過程讓人質疑是不是有財團化疑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