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停停的十一號公車

--淺談"週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高雄榮民總醫院護理師 余惠榮

標籤:

【大紀元10月29日訊】 當您覺得腳常發麻,下肢的溫度摸起來也較冰涼,甚至還常納悶兒—-”原來走路到菜市場都好好的,怎麼最近才走段路,腳就痛到沒辦法再繼續走,還要在附近那棵大榕樹底下,休息半個小時,才能走到菜市場,有的時候,腳都痛到差點快走不回來!”—–這是筆者的公公,在約2年多前,經常抱怨的問題,而這些症狀就是醫學上所稱”週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on Disease;PAOD)的常見症狀。

但您知道,”週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它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週邊動脈是指離開心臟後主動脈的分支及末支。週邊動脈阻塞疾病,大部份起因於動脈硬化,小部份是因急性栓塞、凝血機能異常、血管病變等引起。

速食普及, 生活緊張忙碌,導致現代人飲食失衡(高油,高糖,高熱量),於是動脈硬化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增加,近年來抽菸人口亦日漸年輕化地不減反增,造成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發生率逐漸攀升。加上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危險因子,使得膽固醇形成斑塊,附著於血管壁內層,導致血管內膜增厚鈣化、潰瘍,此時遇到血小板凝血功能活化,因而斑塊掉落,引起血管栓塞及阻塞,使終端肢體血液流量減少,末梢肢體於是發生缺血症狀,此缺血症狀多好發於患者下肢,尤其是小腿肚處,造成缺血性疼痛,尤常見於行進時。因肌肉缺血引發下肢疼痛,以致步行間無法持續行走,但於休息後疼痛緩解。故行進時變得走走停停,此現象又稱為”間歇性跛行”。當缺血更厲害,連休息或夜間都無法緩解此疼痛時,最後就會發生組織壞死。若週邊動脈血管的阻塞情況日益加重,皮膚潰瘍、壞死的情況亦將層出不窮,以至於臨床上截肢的個案也愈來愈多。

週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病人,臨床上我們以四個等級來區分臨床表現: 第一級是肢體麻感,皮膚溫度下降;第二級是間歇性跛行;第三級是息痛(休息疼痛;夜間疼痛);第四級則是潰爛壞死。當病人症狀輕微時(如第一、二級),先用支持性療法,例如:(1)逐漸減肥到理想體重(2)改善貧血或降低血液黏稠度(3)改善高血脂(選擇低脂肪、低膽固醇飲食)(4)治療糖尿病,使血糖能控制在正常範圍(5)改善高血壓,心衰竭等其他系統性疾病(6)避免用B型阻斷劑藥物(易使末梢血液循環不全)(7)禁菸(包括避免吸到二手煙)(8)適度運動(在這個階段有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可以藉著運動來改善步行距離,達較佳的生活品質);上述注意事項中,以抽菸(包括吸二手煙)是對此疾病危害最大的原因!因為它造成動脈加速硬化、血管收縮,並且會抑制側枝循環的形成),故有此疾的癮君子們,立即戒菸,實是此時的當務之急!

近幾十年來,因血管攝影技術的出現、抗凝血劑的發現、抗生素的產生及血管縫線的改進等,使血管外科在於處理週邊動脈血管阻塞的疾患上,有更進步的寬廣空間。於此,盼望各位讀者,若有疑似週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症狀,請儘早到醫院就醫,以免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

——轉載自《高雄榮總醫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研究顯示:受感染慢性病人動脈阻塞危險性增加
糖尿病患 須注意傷口保養
天氣多變老人慎防眼球中風
下肢動脈阻塞 常併發心肌梗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