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之路——公正太遙遠

陳桃

標籤:

【大紀元10月27日訊】上訪是需要點勇氣的,沒有勇氣,有天大的冤屈也只能往肚子裡咽。很久以前,上訪的人還很少,但是提起「上訪的」三個字,裡面已經頗帶有蔑視的意味。那時候上訪的人少並不是因為不公正現象少,而是嚴密的控制,對自由的禁錮,以及絕對的服從,還有文化水平及覺悟的局限性,使得許多人不能認識到自己的遭遇是不公正的。同時,由於新聞的不自由,社會並不知道真相,總覺得是那些人無理取鬧。

文化大革命中上訪開始增多,因為胡作非為的範圍和程度都在驟然升級和擴大。被定義為10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過去了,被稱為向小康邁進的改革開放開始了,而上訪的隊伍也越來越浩浩蕩蕩了。

文化大革命後期,我的一個親屬的朋友,由於發現單位的會計作假賬侵吞公款,對她進行了組織處理,這本是遵守黨紀國法、維護執政黨信譽和廉潔的正當行為。但是,那位女會計頗有做戲的天才,進京上訪,在國務院上訪辦公室的接待室裡,進門伊始就撲通下跪喊冤流淚,接待人被感染,沒有任何證據就聽信了她編造的被迫害的故事,並據此對真正捍衛國家利益的部門經理進行了嚴肅處理,撤職、停薪以及黨內處分。這件事當時在黨報上大肆宣傳,宣傳的結果是全社會把顛倒的黑白當作真相,而該名幹部為討回公道也開始了艱難悲慘的上訪之路,直搞得蕩盡家財、妻離子散,前後用了近10年的時間,才最終推翻誣告,恢復了名譽。誣告的時候沸沸揚揚大張旗鼓,改正的時候卻無聲無息。

上訪,實際是靠上一級行政機關的權力來壓服下一級機關,在這裡起作用的是把握上級機關權力的人,而不是法律。假如法律的仲裁都難以做到公平的話,那人為因素的偏差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上訪並不是好策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有法律的,但是人們需要從中國的四面八方到中央訴求公道,說明那裏的法律運轉不靈,假如「求救」的呼喚不斷地來自東西南北中,那麼誰去救誰呢?假如隨便甚麼案件都要籲請國家最高領導人關注甚至開恩,那麼他們是斷案的包公還是制定國策的政府領導人?假如甚麼事情要解決非高層或中央不可,那還要下面那些官員做甚麼?還要法院幹甚麼?

假如不是因為受了吞嚥不下的冤屈,他們會不惜風餐露宿、傾家蕩產、受盡侮辱,千里迢迢到省城、到京城、到中央去找個說理的地方嗎?上訪的人越多,越表明國家的層層管理有問題,越說明法律不起作用。所以上訪也不是好現象。

然而事實是,上訪的人越來越多,而公正似乎越來越遙不可及。一個國家的執政者,如果清楚自己的義務是對人民負責,面對上訪群體的悲慘現狀,至少應該懂得,他們來訪你,說明他們對當地已經不抱幻想,在絕望中奔你而來,表明對你依然信任,他們還指望這個世界上有公道可言,北京是他們在絕望中的最後一站,在走上絕路之前,你是還他們公道的唯一希望。

就憑這一點可貴的信賴,就不應該把他們當賤民對待,當動物驅趕,當犯人逮捕,更不應該坐視各地黑手圍截迫害毆打上訪人。他們衣衫襤褸,髒兮兮臭兮兮,但他們原來並不是這樣的,他們是你治下的人民,在你的領導下勞動生活,是被誣告和被剝奪權益使他們淪落至如此慘境的。權位再高的領導,他也是人,假如連人最基本的同情心都失卻了,那就甚麼都免談了。

歸根到底,專制是最簡單的統治辦法,也是最無能的統治辦法。武力壓制能獲得表面的暫時的平靜,但永遠達不到和諧。

執政者,不要責怪你的人民上訪,應該自責你的治理有問題。提高執政能力,要從上層開始做起。如果能夠做到有冤情的上訪人在當地得到公正的解決,從而使進京上訪的人數日漸減少,那就是了不起的政績,就是執政能力提高的具體體現。

《網路文摘》◇(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良知:信訪樓下的白髮與淚花
上訪 中國一道獨有的風景線
從兩張照片對比中西方訪民的遭遇
組圖:上訪村橋下 上訪老人默默死去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