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楊銀波:《民主論壇》六年統計報告(下)

楊銀波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8月25日訊】注:本報告之時間跨度為1998年7月1日~2004年6月30日,不含2004年7月1日及2004年7月1日之后。作者地名為分布地域,而非籍貫。文章篇目除單篇發表之外,連載及附件當中的每篇小文章亦各自屬于一篇。

§ § 中國大陸作者:超過6/10的支撐力量

(一)七批中國大陸作者

1998年,第一批:除前六位大陸作者〔朱虞夫(浙江)、陶海東(新疆)、徐文立(浙江)、秦永敏(湖北)、毛國良、鍾國(上海)〕之外,還有浙江的王有才、祝正明、巫國瑞,山東的牟傳珩,北京的陳飛宇,上海的蔡桂華,以及亞瑟、余音、傅興、飛天等人。

1999年,第二批:北京的何德普、陳小雅、侯杰、高峰、沙裕光、查建國、高洪明、徐永海、劉鳳鋼,浙江的吳義龍、陳樹慶、徐光,以及河北的青松等人。

2000年,第三批:北京的丁子霖、劉曉波、任畹町、楊子立、李志強、馬強,四川的歐陽懿、方濟各、張明、伊閣,吉林的冷万寶、李維,江蘇的樊百華,廣東的趙達功,陝西的林牧,湖北的行易,河北的郭起真,以及李國輝、白樺等人。

2001年,第四批:北京的余杰、任不寐、楊支柱、張耀杰、嚴正學、韓罡、吳蓓、路坤、胡佳、老木,江蘇的楊天水、劉大生、許志林、梁學思、沈淦、張斌,湖南的陳少文、吳輝、王地、定蘭,浙江的傅國涌、王榮清、火戈,山東的王金波、姜福禎、張銘山,四川的廖亦武、李亞東、鄧墾,陝西的師濤、顏鈞,湖北的呂新華,河南的高耀洁,黑龍江的肖利軍,安徽的沈良慶,上海的沈繼忠,以及葛紅兵、周秋鵬、唐達雨、郝建、吳言等人。

2002年,第五批:北京的張曉平、金艷明、梁景路、娜仁花、淮生、陸祀、陸丰、劉荻,四川的明輝、熊偉、陳墨,陝西的趙常青、王中陵,山東的車宏年、劉云霞,廣西的東海一梟,湖北的杜導斌,遼宁的田曉明,吉林的梁立維,福建的出塵,江蘇的云中君,以及周國強、王克南、戴煌、云衡等人。

2003年,第六批:北京的龐皎明、關增禮、仇佩斐、康維、劉晨、林青、華頗、劉曉光,遼宁的鄭貽春、楊春光、馬明陽、李揚,江蘇的張玉祥、褚毅平、劉勇誠、郭少坤,河南的宋保卓、于世文、劉真,湖南的張英紅、金海濤、段振坤,陝西的徐錫亞、曹昌海、馬曉明,云南的周平、吉筱林,河北的綦彥臣、郭小林,四川的王怡、魯連,上海的樊功、危舟,山東的李建強,湖北的李衛平,安徽的張林,甘肅的黃英,廣東的劉水,天津的張鋒,海南的鄭在天,重慶的楊銀波,以及齊輝、曾學清、詩与刀、納蘭紅日等人。

2004年,第七批:貴州的康成、李任科、方家華,重慶的許万平、李運生,湖北的曾仁全,浙江的田建模,以及湖南的謝榮華等人。

僅以上述170位大陸作者進行估算:在《民主論壇》346位大陸個人作者當中,可能有86位北京作者(24.855%)、25位四川作者(7.225%)、24位江蘇作者(6.936%)、23位浙江作者(6.647%)、17位湖南作者(4.913%)、16位陝西作者(4.624%)、14位山東作者(4.046%)、12位湖北作者(3.468%)、10位上海作者(2.890%)、10位河南作者(2.890%)、10位遼宁作者(2.890%),以及99位其它大陸省市作者(28.613%)。

(二)附注

22位“獄中牢中斗士”包括前五批大陸作者——第一批:朱虞夫、陶海東、秦永敏、祝正明。第二批:何德普、查建國、高洪明、徐永海、劉鳳鋼、吳義龍、徐光、青松。第三批:楊子立、歐陽懿、伊閣。第四批:顏鈞、王金波、呂新華、陳少文。第五批:趙常青。以及,美國的楊建利和王炳章。

(三)作者由海外轉向中國大陸
這是《民主論壇》非常重要的進展。且看6位美國高產作者發表500篇文章的歷年數据變化——
第一周年(217篇):伊銘,38篇;洪哲胜,37篇;凌鋒,35篇;傅申奇,33篇;張偉國,40篇;陳破空,34篇。第二周年(138篇):伊銘,25篇;洪哲胜,31篇;凌鋒,29篇;傅申奇,17篇;張偉國,22篇;陳破空,14篇。第三周年(109篇):伊銘,20篇;洪哲胜,10篇;凌鋒,11篇;傅申奇,21篇;張偉國,13篇;陳破空,11篇。第四周年(23篇):伊銘,4篇;洪哲胜,6篇;凌鋒,3篇;傅申奇,8篇;張偉國,1篇;陳破空,1篇。第五周年(7篇):伊銘,2篇;洪哲胜,5篇;凌鋒,0篇;傅申奇,0篇;張偉國,0篇;陳破空,0篇。第六周年(6篇):伊銘,0篇;洪哲胜,2篇;凌鋒,2篇;傅申奇,0篇;張偉國,0篇;陳破空,2篇。

(四)綜上所述
以上中國大陸、美國、台灣、其他國家和地區個人作者的數据表明:1、《民主論壇》的重心在中國大陸,大陸有超過6/10的支撐力量。而大陸最大的協助力量和同道伙伴在美國,台灣也在漸漸發揮作用。2、《民主論壇》的作者由主要是國外作者,過渡到大部分是大陸作者。這個過渡的重要轉折點是第四周年(2001年7月1日~2002年6月30日)。該變化目前仍在繼續,即:大陸作者的比例將越來越大,這標志著《民主論壇》越來越走向大陸本土化——目前在《民主論壇》發表文章的作者,占絕大多數來自大陸。3、北京是《民主論壇》作者的首要集中地,四川、浙江、江蘇是重要集中地,湖南、山東、陝西、湖北、上海、河南、遼宁也很重要。

§ § 個人作者的年齡分布

(一)八個年齡段的作者

《民主論壇》的565位個人作者分布于各年齡段。

最年長的是已于2001年12月19日去世的王若望,他于1918年2月4日出生,這是10年代的作者。20年代的作者有:陳家驊(1923年)、劉賓雁(1924年)、巫國瑞(1925年11月12日)、林牧(1927年10月)等人。30年代的作者有:郭羅基(1932年)、鮑彤(1932年)、張良生(1933年)、黃鶴云(1935年)、丁子霖(1936年)、黃英(1937年)、洪哲胜(1939年10月14日)等人。

40年代的作者有:黃翔(1941年)、徐錫亞(1943年)、孫維邦(1943年)、徐文立(1943年7月9日)、任畹町(1944年)、陳泱潮(1945年)、蔡楚(1945年)、胡安宁(1945年)、黃河清(1946年)、張先梁(1946年6月5日)、郭小林(1946年10月)、明輝(1947年)、丁證霖(1947年)、辛灝年(1947年11月)、王炳章(1948年)、王希哲(1948年8月13日)、林牧晨(1948年11月10日)、方家華(1949年12月8日)等人。
50年代的作者有:李任科(1950年)、薛偉(1950年)、范似棟(1950年)、劉劭夫(1950年)、肖利軍(1951年)、高寒(1951年3月)、許志林(1951年11月)、張鈺(1952年)、沈淦(1952年)、陳維健(1952年)、朱虞夫(1953年2月13日)、陳禮江(1954年)、方覺(1955年)、樊百華(1955年8月)、李運生(1953年10月20日)、劉曉波(1955年12月28日)、張偉國(1956年)、楊春光(1956年)、姜福禎(1956年4月)、黃永森(1956年6月)、秦晉(1957年)、廖亦武(1958年)、鄭貽春(1959年1月27日)等人。

60年代的作者有:冷万寶(1960年10月17日)、梁立維(1961年)、許万平(1961年4月11日)、楊天水(1961年4月12日)、田曉明(1962年)、張鋒(1962年)、祝正明(1962年10月2日)、沈良慶(1962年10月6日)、趙平波(1962年11月)、陳少文(1962年12月25日)、王地(1963年)、陳破空(1963年)、楊子立(1963年)、陳飛宇(1963年)、湯一心(1963年5月25日)、張林(1963年6月2日)、張銘山(1963年10月24日)、曾仁全(1964年)、李衛平(1964年2月)、梁景路(1964年9月)、康成(1964年9月19日)、綦彥臣(1964年10月25日)。以及——

李建強(1964年11月23日)、東海一梟(1964年12月10日)、杜導斌(1964年12月12日)、劉云霞(1965年)、馬明陽(1965年)、王堅(1966年3月11日)、林青(1967年)、韓罡(1967年)、吳義龍(1967年5月1日)、謝万軍(1967年7月10日)、劉水(1967年9月)、周勇軍(1967年9月16日)、于世文(1967年10月)、蔣品超(1967年10月10日)、李維(1967年10月16日)、歐陽懿(1968年)、葛紅兵(1968年)、徐光(1968年)、金海濤(1968年)、師濤(1968年7月25日)、張英紅(1968年8月)、詩与刀 (1969年)、童振源(1969年)、段振坤(1969年2月)、趙常青(1969年4月)等人。

70年代的作者有:馬強(1970年)、陳复(1970年)、劉飛躍(1970年2月5日)、李志強(1971年)、呂新華(1972年8月1日)、敖博(1972年10月19日)、王金波(1972年10月25日)、曹德強(1972年12月27日)、顏鈞(1973年)、王怡(1973年6月)、樊功(1973年6月4日)、余杰(1973年10月3日)、張斌(1974年)、達拉嘉(1974年)、陳宣甫(1975年)、出塵(1976年)、危舟(1977年)、劉勇誠(1978年)等人。

80年代的作者有:劉荻(1980年10月9日)、鄭在天(1981年)、劉曉光(1983年)、楊銀波(1983年3月3日)等人。

在上述122人當中——只差一天同年同月同日生者:許万平、楊天水。同月同日生者:綦彥臣、王金波。只差一天同月同日生者:張銘山与綦彥臣、王金波,王若望(已逝)与劉飛躍,樊功与張先梁,徐文立与謝万軍,祝正明与余杰,劉荻与蔣品超,李維与冷万寶,敖博与李運生,曹德強与劉曉波。

(二)估算

在上述122人當中:10年代人,占0.820%;20年代人,占3.279%;30年代人,占5.738%;40年代人,占14.754%;50年代人,占18.852%;60年代人,占38.525%;70年代人,占14.754%;80年代人,占3.279%。其中,50年代人、60年代人共占比例接近3/5,60年代人所占比例最大,接近2/5。40年代人和70年代人比例相當;20年代人和80年代人比例相當。由此進行估算:《民主論壇》可能有4位10年代作者、18位20年代作者、33位30年代作者、83位40年代作者、107位50年代作者、219位60年代作者、83位70年代作者、18位80年代作者(10年代作者、20年代作者、80年代作者的人數估算可能存在較大誤差,其總人數應僅在20人之內)。

(三)綜上所述

《民主論壇》是一個以60年代人為主軸,10年代人~50年代人比70年代人~80年代人比例偏大的“三角面”結构,整體年齡結构相對平衡、堅實。目前,35歲~54歲(50年代人、60年代人)的作者是《民主論壇》的支柱力量,他們能最大程度地影響《民主論壇》的風格和質量,使《民主論壇》趨向于穩健,不失經驗、學識、智慧、品性、激情与行動力。同時,通過坐標圖分析:5年之后,70年代人的比例將与60年代人在《民主論壇》几乎相當。70年代人將是《民主論壇》5年后的兩大支柱之一。@

(大紀元首發,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專欄】楊銀波:最危險的反歧視
楊銀波:中國農民工調查—流浪的腳步走遍天涯
楊銀波:專訪大陸政論作家鄭貽春
【專欄】楊銀波:國際人權互動很有必要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