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院選區多由州議會劃分 多數黨佔便宜

人氣 166
標籤:

【大紀元8月2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文集華盛頓特稿)美國國會屬兩院制,其中只有眾議院有選區劃分的問題,選區劃分的權責在各州,除了少數幾個州之外,多數的州由州議會以立法方式決定,這也使得在州議會掌握多數的政黨佔到便宜,得以用有利自己政黨的方式劃分選區,攻佔較多的眾議員席次。

美國國會分為參、眾兩院,參議院在憲政設計上是代表各州利益,五十個州無分面積大小或人口多寡,一律分配兩席。美國開國之初參議員是透過州議會間接選舉產生,一直到一九一三年通過憲法第十七修正案後才改為選民直選。依目前制度,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改選時是以整個州為選區。每次改選參議員時只選出一席,等於是以整個州為單一選區,因此參議員選舉沒有選區劃分的問題。

眾議員選區可以運作的空間就大了。眾議院在憲政設計上和參議院不同,是要貼近民意,兩年就改選一次。席次分配是以人口數目為依據,但各州至少有一席,因此在小州會出現眾議員席次比參議員席次還少的有趣現象。人口最多的加州則分得五十三席眾議員。

眾議院議員從一九一二年以來一直維持在四百三十五席,扣除各州至少一席之後,其餘席次依各州人口分配。由於眾議員選舉已採取單一選區制,因此各州分得多少席次,就將整個州依人口平均劃分為多少個選區。

其實美國眾議員選舉並非一開始就採單一選區制。早先因為沒有強制性規定,有些州是以整個州為選區,同一選區選出多位眾議員,等於是複數選區制。雖然經過兩百多年的演變,眾議員選制趨向單一選區制演進,但一直到非常晚近的一九六七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禁止複數選區制,才確立單一選區制。

另外,美國沒有政黨比例代表制,因此國會議員都是由選區選出,沒有一票投候選人、一票投政黨的兩票制作法。

美國每十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普查結果作為分配席次給各州的依據。2000年所作的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美國人口有二億八千一百四十二萬人,如果不計小州至少佔一席的因素,四百三十五席的眾議員每席平均大約代表六十五萬人。

每十年人口普查得到最新人口統計,並據以重新分配席次後,就是各州選區重劃的時刻。在五十個州當中,只有夏威夷、愛達荷、蒙大拿、新澤西和華盛頓等少數幾個州不是由州議會決定如何劃分選區,而是另組選區劃分委員會來決定。對其他四十五個州而言,在這個時機掌握州議會多數席次非常重要,因為州議會多數黨可以決定未來十年選區如何劃分。多數黨通常也都當仁不讓,以對自己政黨有利的方式劃分選區,而多數黨濫用重劃選區權力的例子古而有之,到現在已成為美國政治的常態。

美國有個專用詞用來形容不擇手段將選區作對自己有利的劃分,這種作法叫做「傑利蠑螈(gerrymandering)」。這個字的起源是一八一二年麻薩諸塞州州長傑利(Elbridge Gerry)主持該州選區重劃時,將某個選區劃成蠑螈(salamander)的樣子(類似壁虎和蜥蝪)。從這種奇形怪狀選區就可看出其中大有文章。

不過這種做法早已見怪不怪。最近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德州。2000年人口普查後,德州共和黨積極競選而在州議會贏得多數席次,取得選區重劃權,也老實不客氣的修理民主黨。德州眾議員選區重劃後,一般預料有五個民主黨現任眾議員可能會因而落選。在台灣現任議員落選是常見的事,但在美國,現任國會議員落選甚為罕見,由此可看出選區重劃對少數黨的殺傷力。

多數黨為己方作有利的選區劃分的目標是讓自己政黨在最多的選區得到多數選票,在作法上主要有兩個「訣竅」。一個是將少數黨的選民集中到最少的選區,其餘選區就成了多數黨的天下;另一個秘訣是將少數黨選民儘量分散到各選區,避免少黨數的選票在特定選區達到多數。

「傑利蠑螈」式的選區劃分法往往讓多數黨取得的席次超過其得票比例,而且由於美國選區重劃時是從聯邦眾議員到地方各類選舉的選區都重劃,因此連決定國會議員選區的州議會議員選區都可以作有利多數黨的重劃,造成一個州在選區重劃時的多數黨,可透過有利自己的劃分而長期維持多數的不公平狀態。

另一個問題是在任的眾議員可運用其政治影響力作對自己有利的選區劃分,這也是美國眾議員通常可以長期連任的原因之一。美國的選區劃分為州議會多數黨所操縱的不公平問題已成為美國政治的常態,雖然為人詬病,但至今還找不到很好的解決方法。台灣即將以單一選區制選出國會議員,這將有促進兩黨政治和減少走偏鋒的候選人當選機會等優點,但隨之而來的選區劃分如何避免類似美國的問題,則值得思考和警剔。

相關新聞
訪談錄:「堅忍不屈的精神」藝術展介紹:《灌食》
訪談錄:「堅忍不屈的精神」藝術展介紹:《天人合一》
布什簽署澳、美自由貿易協議
訪談錄:「堅忍不屈的精神」藝術展介紹:《選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