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涼亭樂分享─ 茶山札記 系列文章二

禹海

人氣 2
標籤:

儘管鄒族、漢族或布農族的涼亭建材、樣式各具風情,而內涵皆如一,那就是村人所言的「分享觀」。

初到茶山的人,總會訝然村內的涼亭。

茶山村的人將涼亭稱為「Hu Fu」,那是以茅草和杉木及黃藤共構而成的亭子,亭柱有的是四根、有的是五根、有的為六根。柱之多寡,亭之大小端視自己的空間與需求立設,資材則皆取之於山林及溪床。

村內的第一座涼亭是位處在第4鄰的楊家屋側,主人楊傳貴說當初架蓋涼亭是想讓生活的空間更能擴展。而今他家的亭子非但是家人與來客時的常聚之所,也成了孫子們放學回家時做功課的地方。而由此沿之而生的村中涼亭,現今也常是村人聚談或是吃飯、宴客的場所。

相對於一般的水泥亭柱,取之於自然的茶山涼亭可說別具情趣,每座亭柱總會刻鏤著村人的生活紀事,其中有農耕、有打獵,也有日常生活所見的動物、植物,而在亭架上則會擺飾獸骨、農具與貝螺等飾物,有些亭子會垂掛一長串可以自由取用的芭蕉。(註:取用之前,最好能以鄒語說一聲謝謝——A veo veo yu。)

不同族群共同語言:分享觀


涼亭之由來,有人云是從鄒族人的男子集會所「Cu Ba」延伸而來,有人則釋言是為避免影響室內的寧靜而置。解說之因雖有不一,然而在茶山村倒真是處處都可見到涼亭。

由於茶山村是由鄒族、漢族與布農三族共組的村落,是以涼亭的建構也呈現出不同的風味。簡易的分辨之法,可依其外貌做識別,鄒族人的涼亭中間部位總會隆起,布農族人的亭子則是亭頂斜平,漢人的亭蓋多以木材搭建。

茶山涼亭的種類雖有如此之分,其內的涵意則皆如一,那就是村人所言的「分享觀」。例如當獵人打到獵物時,村人就會主動的去迎接並在涼亭內外幫忙處理,而後起火烹煮,一起於亭中歡樂享食。

茶山涼亭另一可提處,是當這些取之於自然的綠建材,若它時日久腐朽時,均可拆之就地焚燒再重蓋,不致造成公害問題。

涼亭、芭蕉、茶山意象

茶山涼亭的名號逐漸廣為人知,座落於嘉義縣民雄鄉的協同中學慕名委請茶山村人為學校搭蓋一座涼亭。涼亭蓋好後,非但為學子們的休憩之所,也可成為學校戶外教學的好地方。可愛的茶山村人也設想送些芭蕉樹栽於此亭的外周,好讓亭子更相符茶山村的意象。

在我駐留茶山村期間最常進出的有兩個亭子,一是老村長的野磨居,一是安家的涼亭,前者是與人沏茶談話的所在,後者則是升火冥想的地方。走筆之時,野磨居外的花榭鳥鳴,以及安家因常升火而燻得油亮的茅亭影像,浮漾在眼前。

盈盈的笑語和熟悉的茶香,仿如又像冬日懷爐似的溫暖我心。

茶山札記 系列文章──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日本作家談文化差異 一個地名讓台灣人笑翻
走訪大溪木藝博物館 探索歌后鳳飛飛故事館
加國亞省班芙公園夢蓮湖 上榜世界最美湖泊
組圖:2024台北國際龍舟錦標賽集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