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區水資源利用的省思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7月8日訊】(大紀元時報記者恩卓飛整理)台灣是寶島,你知道台灣獨特在哪嗎?台灣正好位於最大陸塊——歐亞大陸、最大海洋——太平洋交界處,且是北半球天氣系統下游,因此台灣較一般同屬副熱帶型氣候的地區具有更多樣的天氣型態。

太陽光直射地表的北迴歸線通過嘉義縣,使得台灣全島同時存在著熱帶、副熱帶氣候特徵,高山、海島氣候同存。台灣與亞洲大陸僅隔著台灣海峽,冬季亞洲大陸上的冷空氣能直接影響到台灣本島,冬夏盛行的季風在台灣附近交替,其冷熱空氣的衝擊對於作物成長十分有利。

台灣另一特色,就是雨水豐沛、山林高聳。

水是一切生命的泉源,在地球上僅有4﹪的淡水;扣除冰封的雪水、南北兩極冰帽內淡水(近3﹪)、地球上的地下水(1﹪)外,剩下的湖河等地表水僅有0.009﹪。台灣平均年降水量超過二千五百公釐,是全球平均降水量的2.6倍,可說水源充足。

全球森林面積佔全球陸地的三分之一,而台灣森林面積佔全島58.5﹪,其中天然林面積佔73﹪。地勢方面,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森林面積約31﹪,一百公尺至一千公尺的山坡地約佔31﹪,寬廣的高山地形加上茂密的森林可承接豐沛降水,更能儲蓄、淨化水質,可說是天然的水庫。

台灣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四面環海,水氣供應充足,溫暖濕潤,為什麼今天會面臨缺水的問題?

在若干學術論文中曾對蘭嶼生態進行分析,令人驚訝的結果是,這個彈丸小島在未開放觀光旅遊之前,完全是一個能自給自足的生態圈,主因是島上居民的生活完全依照蘭嶼島的特性發展,農漁並行,就足以供應居民的生活必需。

回過頭來看台灣的今天,雖有傲人的經濟奇蹟,但農工商與居住環境的不當利用發展,使得自然森林面積消失近半、乾淨水源因此減少,人為污染使下游地表水亦少能飲用。

人類整個社會行為改變了從森林到海岸之間水的循環,一切的污染又不斷加入這個循環之中,眾所皆知的酸雨、二氧化碳及臭氧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現在科學家們常提到的全球溫暖化效應與聖嬰現象,並無法解釋台灣短期內的旱澇驟變,所謂「以古為鏡,可知興替」,在古中國有兩例可供我們參考: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留存無壩引水的水利工程,由李冰父子順依自然地形而造,該堰可自動分流與排洪排沙。使成都平原變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沿用至今二千餘年。

浙江武義的俞源村早年是一個被旱澇肆虐的小村落,明代開國元勛劉伯溫將村中河道改為S形,狀若太極,並交代村民附近十一座山貌不可改變,此後六百多年未再發生過一次旱澇之災,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

若我們能讓山林河川回歸自然,依據當地的自然特性來發展產業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未來科學與文化研討會 系列文章──轉自台灣大紀元時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國際水資源管理會議在約旦召開
尼羅河流域國家在烏干達集會
若不建渠與紅海連結 死海將在五十年內消失
水資源技術合作 台灣與俄官方簽定備忘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