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民工推銷保險 是充實銀庫還是關心民生?

標籤:

【大紀元7月21日訊】(亞洲時報記者Michelle Chen7月21日報導)在上海的一個清晨,擠在狹窄骯髒的工棚裏的建築工都爬起來了,只有一位來自安徽的農民工因為腹部疼痛難忍,根本站不起來。雖然包工頭破天荒地允許他去看病,但是他一想到請假沒工資和高額的醫藥費,就感到腹部愈加疼痛了。

痛得實在沒有辦法,他只得出了工地,攔輛的士(在中國,的士也比急救車快)去醫院。一聽到診斷結果為腎結石,他又犯愁了。做個排石手術?又是好幾個月工資。也不知道從哪里找這筆錢,他希望能從老闆和親戚那裏借一些。

對外來工來講,疾病和工傷常常意味著厄運的到來。外來工本來就屬於弱勢群體,身處異鄉,孤立無援,可上海政府不但沒為他們排憂解難,反而要其繳納所謂的“管理費”-管理是假,充實政府銀庫是真。雖然上海已經開始實施面向外來從業人員的社會綜合保險制度,但是參保的人並不多。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一份最新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農村有1.139億剩餘勞動力外出打工。由於進入城市的這些外來工沒有得到同當地工人一樣的勞動待遇,上海市在2002年9月率先推出了《上海市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暫行辦法》,來保障外地勞動力的合法權益,促進各類企業和勞動者的平等競爭。

這項由政府行政部門主管、委托商業保險公司理賠的新險種,包括了工傷(或者意外傷害)、住院醫療和老年補貼三項保險待遇,經批准使用外來從業人員的單位(包含外地施工企業),及其使用的外來從業人員和無單位的外來從業人員都可參加。這種保險模式在中國是頭一次,也是中國在把外來勞動力納入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進程中邁出的一步。它同上海現行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不同。

外來工不可以納入上海市民的城市社會保障體系,因為社會保障體系有強烈的地域色彩。上海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官員王光耀(音譯)說:“城鄉差距比較大,公共基金在兩者之間流通依然很困難。”上海市政府不得不請平安和太平洋這兩個民營保險公司來操作這個項目,來越過省市障礙,把外來勞工的保險金存入他們原屬地的保險公司。

理論上講,300多萬流動人口中約有40%應該參保;但是該計劃的受益人,也就是外來工們並未感受到它的影響;無論是老闆還是勞工,對該政策都不清楚。

根據該政策,雇主為外來工一個月平均繳納158元保費(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的一個百分數再加上管理費);其中保險費的60%將歸為醫療保險費,其餘為老年補貼。目前市政府宣布,已有77萬外來工參保,並確立了年內將參保人數提高到200萬人的目標。外來家政人員游離於社會保障之外的狀況卻引起上海勞動保障部門的關注;今年1月一項全新的針對外來家政服務人員的社會保障新舉措出臺了,把從事家政服務的外來農民工納入了保險範圍。

儘管上海市政府積極推行該政策,對這些外來工來講,水電費都捨不得掏,哪會奢侈地去買什麼保險(除了工傷保險)。他們更關心工資發到手裏還剩多少,同時他們換工頻繁,雇主對長期買保險的積極性也不高。

勞動力成本增加,自然引起雇主的不滿。另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官員羅仁勇(音譯)表示,理應由用人單位全額支付保險金,但是用人單位啟用各種手段把這部分開支轉嫁到了外來工身上:從外來工的工資裏直接扣除,經常要求他們加班,或者外來工只有償還雇主所繳的保險金後才可以跳槽。雖然這種現象屢禁不止,政府因此還加強了監察力度,但是相關部門收到有關這方面的投訴卻很少;在外來工的眼裏,受剝削的工作總比沒工作好多了。

這項保險計劃可望縮小外來勞工和本地工人的收入差距,而且還有助於政府對外來人口進行更有效的管理。綜合保險費的繳納以三個月為一個周期,每次應當繳納三個月的綜合保險費。王光耀說,“比跟本地工人相比,外來工流動太快。”這樣一個相對較長的繳費期可以把外來工穩定在一個工作崗位上。

外來從業人員回到原籍時,可以憑老年補貼憑證一次性兌現老年補貼;該金額也就是他/她在上海工作時所繳保險金中歸入老年補貼的總和。這種措施為外來工返鄉提供了保障,也就避免了城市人口因此膨脹而導致資源短缺。而老年補貼則是完全不同於“養老金”,它是對外來工退休時的一次性補貼,是“一腳踢開”。就是說,無論外來工在上海“奉獻”多久,一旦離職,都只能拿到“一次性補貼”。上海如此將外來工一腳踢開,那外來工在職時為工傷、住院醫療等交納的保險金,歸誰了呢,就這樣明目張膽地據為己(上海戶籍人口)有了。

徵收管理費在上海也不是新聞。過去,上海市向外來工每月徵收50元(人民幣,下同)管理費,該款項就成了行政部門賺錢的渠道。羅仁勇說,2002年以前市裏國企失業下崗人員所享受的福利基金,主要都是這筆錢出的。後來市政府發現,該項福利基金讓受助者產生依賴性,又未刺激經濟發展;所以才決定“取之於民工,用之於民工”,推出外來從業人員綜合保險。

雖然這項保險制度還不完善,但是從外來工身上收繳的錢至少不會像以往徵收的管理費那樣被挪用,當作福利而為城裏下崗工人作貢獻了。

中國的經濟仍處於轉型期,勞動力還未穩定下來;要實行一個涵蓋外來工和市民的綜合有效的城市保障體系還需時日。羅仁勇說:“勞動力市場現在還不成熟,很混亂。”市政府計劃減少本地人每月所繳的保險金;這樣,外來工買到了保險,本地工人少繳保險金,降低上海勞動力的成本,增強其吸引外資的競爭力。

那位安徽的農民工忍著病痛又勞累了一天,爬上床頭,感慨萬分地說:“只有病了,你才會意識到健康千金不換。”

其實,出臺什麼社會保障政策並不重要,這些政策將如何改善人民生活才是關鍵。健康,被很多外來工排在眾多生活考驗的最末;不到最後時刻,有了病也不去醫院。通過該保險政策,外來工會把健康放在經濟收入之前;政府也會把人民健康排在頭位,經濟發展第二。(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維權徵文】中國農民工的生存狀態(一)
【維權徵文】有話要說——中國農民工的生存狀態(二)
廣東打工賺錢流動人口突破兩千萬人
楊銀波:中國農民工調查--採訪羅金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