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經濟:出口強勁 內需不足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7月20日訊】(亞洲時報記者David Scofield7月20日報導)很難想象一個年經濟增長率為5%的國家會陷入了經濟危機,但南韓確實是這樣。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南韓的出口形勢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喜人。南韓的出口商品在全球(特別是在中國)供不應求。這些出口是南韓經濟賴以增長的支柱。雖然出口增長使該國擺脫蕭條和衰退,但國內消費者都勒緊腰帶,消費表現平平,南韓經濟在短中期內難振雄風。

乍一看,這種情況與90年代的日本相似:強勁的出口增長與虛弱的國內經濟並行不悖。與不為政府的誘惑所動、寧肯把錢鎖在家裏的保險箱裏也不拿出來消費的日本人不同,南韓消費者則純粹是因為債臺高築而消費力銳減。

1997年,大部分南韓家庭沒有出現負債情況,但不到6年之後的今天,南韓平均每戶欠債額已達2.7萬美元。將近400萬南韓人(接近全國總人口的10%)拖欠信用卡債務和家庭貸款。反映南韓家庭如何開支的重要晴雨錶不是購房購車而是私人教育支出。南韓人在拮据時期不會(或延遲)購買新車,但任何困境都不能促使他們節省為自己的孩子請家教的支出。然而根據每年5月份的統計,就是這方面的開支近年來也減少了將近10%,可見南韓家庭是如何捉襟見肘。

南韓的國內消費沒有立即好轉的跡象。為了使人們產生一種經濟復蘇的感覺,盧武鉉領導的南韓政府打算改變傳統的資料統計方式-從年度統計改為季度統計,這樣一來就造成了第四季度的經濟反彈假像,因為該季度素來是出口旺季。但在數位上弄虛作假無法幫助南韓人走出債務繁重和手頭拮据的困境。

出口一直是南韓經濟的頂梁柱,然而就是出口的前景也不見得十分樂觀。中國經濟的持續騰飛帶動了南韓出口的相應增長,但好景不長在。中國財政部官員暗示,他們十分擔心經濟過熱帶來的負面影響和經濟泡沫爆炸所帶來的政治後果。中國政府對經濟增長的強力干預可能使南韓的出口銳減和經濟出現大滑坡。

此外,中國經濟與南韓經濟並不相輔相成。相反,中國在近期內將會成為南韓優勢出口業(晶片、船隻、汽車、電話和電腦周邊設備)的強勁對手。中國與南韓之間的科技差距不大且正在迅速縮小。據南韓科學技術委員會透露,中國至多只需要5年就能趕上南韓的科技水平,而在工資競爭方面卻保持領先優勢-這也正是越來越多的南韓企業為了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前往那裏投資的原因。如今南韓企業在中國生產產品的30%都出口回南韓。根據南韓工業聯盟(一個由南韓大企業組成的游說團體)最近的調查,近半已在中國投資的南韓公司計劃在未來5年內增加在華投資,同時將進一步削減在本國的投資。

儘管如此,南韓的出口依然強勁。就出口增長而言,中國的影響還是未知因素,但南韓公司在有利可圖的歐美市場創立品牌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儘管南韓的出口在可預見的將來似乎仍保持強勁,但它遠遠不能像過去那樣大大促進該國的經濟增長。

50年前的朝鮮戰爭給南韓留下的是一片廢墟,如今它已發展成為全球第11大貿易國。戰後該國在維持強勁的出口的同時保護國內市場,銀行向現已發展成為南韓最大、控制著關鍵的出口行業的公司提供貸款。但與過去相比,南韓的高科技出口行業很大程度上受到技術效率-機器而不是人的來推動。因此儘管出口乃至經濟仍在持續增長,但它對設備投資和就業產生的正面影響卻在下降。今天,南韓的出口行業只雇傭了10年前所需勞動力的三分之一。

當然所有這些都是很自然的。隨著經濟發展和出口重點轉向競爭非常激烈的高附加值產品,國內經濟必須從嚴重依賴出口轉向發展國內經濟、服務和消費。然而,缺乏長遠計劃的金大中政府為了刺激消費大量發放信用卡,根本沒有考慮到這樣做帶來的風險。銀行很清楚前政府鼓勵民眾使用信用卡的初衷是想幫助國家擺脫1998年的經濟危機,而且積極配合政府的政策,幾乎給所有人發放信用卡。

上周五,南韓審計和檢查委員會報道了信用卡的濫用現象,其中包括430萬張信用卡發放給180萬沒有或收入微薄的人。結果導致家庭債務高達3750多億美元,全國將近10%的人拖欠債務。摩根斯坦利最近所做的一份報告表明南韓的家庭債務已占家庭收入的117%,幾乎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75%。旨在通過政府采取直接和間接行動解決壞帳問題的計劃已經減低債務,並向大約30萬債主和不到10%的信用卡債務拖欠者提供長期低息貸款。

政府短視的消費政策、銀行不計風險濫發信用卡、消費者(許多人收入微薄)瘋狂消費以致債臺高築,超出償還能力,所有這些都是造成信用卡危機的原因。恢復信貸計劃、長期低息貸款和其他措施已經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南韓的壞帳增長,但是要完全解決信用卡危機、使南韓民眾恢復消費信心以及國內經濟出現持續增長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還需要調用大量公共資金。(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南韓「梅雨」成災  死亡人數升為八人
南韓殺人魔出獄未滿一年狂殺19人
綑綁比利時駐韓大使夫婦案偵破
南韓警方破連環殺人案 凶手至少殺害十九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