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京:「審計風暴」之後的尷尬

梁京

標籤:

【大紀元7月13日訊】不久前,大陸總審計長李金華向人大常委會提出的年度審計報告,掀起了一場所謂”審計風暴”。大陸媒體之所以稱之爲”審計風暴”,是因爲這一次的審計報告,以空前未有的程度公開了大陸一些權勢部門在財務方面違規和違法的驚人事實。一位人大常委對媒體承認,”從未見過如此嚴厲而坦誠的報告”。

據大陸媒體報導,有24個政府部門,40多億資金出了問題。赫然列在這個審計報告黑名單上的,有大陸權勢最大的政府機構,如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有前總理李朋的親信長期控制的國家電力公司,還有大陸政府寵愛倍加的北京大學。連日來,一些媒體順勢跟蹤採訪,使這些機構頗爲狼狽。

與媒體的高調報導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大陸當局,尤其是審計機構對這一審計報告的低調和淡漠。大陸最高審計機關的表現,就好像一個人在大街上扔了一枚炸彈,卻擺出若無其事的樣子。這種態度,更讓人感到這一事件之背後大有文章。

海外一些人立即評論,這是胡錦濤、溫家寶射向江澤民及其同黨的一支冷箭,使江處在不利的地位。這種說法雖然不無道理,但我還是很難感到信服。不錯,審計報告的公開,確會在百姓中造成有利胡、溫而不利江李的輿論,因爲大陸各權勢機構普遍營私舞弊,畢竟是在江澤民時代泛濫成災的。但是,從政治策略的角度,胡、溫有意炮製這樣一個打擊江家勢力的審計報告,未必是上策。因爲誰都知道,審計報告揭露的問題,不僅江家勢力的人和機構有,不是江家勢力的人和機構也有。選擇這樣一種手段來打擊異己,搞不好會傷害了自己。

從大陸媒體的報導來看,”審計風暴”之源可能不是胡、溫,而是人稱”鐵面審計長”的李金華。李金華雖然是一個高官,但是,在一黨專制的大陸,一般情況下,他個人是不應該也不可能做出如此政治敏感的審計報告的。但是,大陸媒體在報導這次”審計風暴”的時候,特別突出地報導了李金華個人,對李金華讚揚有加,有人甚至用”忠勇”二字來形容李金華。

我認爲,大陸媒體突出李金華個人在這次”審計風暴”中的作用,是有來由的。大家都知道,目前大陸的政治局勢非常微妙,胡、溫名義上是首腦,但是,江澤民還有足夠的政治力量來牽制他們。這樣一種微妙的政治均衡,給一些派系背景不強的高官,製造了特殊的機會,他們可以更多地從個人的偏好出發行事。李金華掀起”審計風暴”,就是超越了某些”潛規則”,利用公開規則來發出自己的聲音。

當然,李金華這樣做,一定是經過精心計算的。他不僅考慮到了各種政治力量在目前特定的政治形勢下,能夠接受的底線,同時,也做好了丟官的準備。正是他不怕丟官的氣勢,使各方面,尤其是使江家班底無可奈何。

但是,胡、溫未必就是此次”審計風暴”的大贏家。大陸的正式規則,雖然授權李金華對權勢機構進行審計,但是,並沒有授權他追究責任。李金華敢於如此”嚴厲和坦誠”,多少與這種安排有關係。因爲審計機構把問題揭露出來就算是盡責了,而”問責”的難題則屬於其他的部門。

對於大陸的一些執法部門來說,”審計風暴”使他們陷入尷尬境地。因爲這些部門的領導人,未必像李金華那樣,做好了與權勢部門正面衝突的準備,更不想跟著李金華失去自己的烏紗帽。但是,李金華的”審計風暴”既然已經把一些權勢機構的問題暴露出來,他們如果不”依法辦事”,也很難對輿論交代。

真正的難題是,李金華”審計風暴”所暴露的問題,並不是什麼個別、極端的現象,而是比比皆是。過去,哪一個違規者會被處罰,是由特定的政治遊戲規則來決定的,而不是由李金華或審計機構來決定的。李金華的”審計風暴”,事實上在改變舊的遊戲規則,但新的規則是什麼呢?誰也不知道。我們看到,大陸執法機構對”審計風暴”暴露的問題明顯抱遲疑和拖延的態度。可是,如果”審計風暴”以虎頭蛇尾告終,就必然會讓許多人對胡溫新政感到失望。

轉載自《新世紀》網站(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梁京:中國農民是「六四」最大的輸家
梁京:胡溫新政面臨巨大壓力
梁京:大陸考試舞弊盛行的根源何在?
梁京:大陸是市場經濟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