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識途﹕不是為了紀念的紀念

馬識途(北京)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5月19日訊】15年前的槍聲,打碎了多少人對中共當局依稀尚存的幻夢;15年前京城那血雨腥風的夜晚,雖經多年歲月風雨的沖刷人們仍然記憶猶新。

我親身經歷過那場屠殺,那個令我終生難以忘卻的夜晚。15年來,那段歷史,那些歷歷在目的場景,已為太多人回憶、翻閱,我不想再去触摸那些心上已結了痂的傷痕,更不愿用多么動听的言語去告慰那些仍未安息的英靈,因為,歷史一定會公正無私的評判、裁決。我在等待那一天的到來。

“64”過去了十五個春秋。每當這一天,人們都不免要想到她、祭奠她,可想起、祭奠之后我們又做了多少實現他們理想的工作呢?

這些年來,我見過許多當時的熱血青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有的人的記憶已因歲月的流逝而塵封;有的人踏出鐵門棄故土而去;有人仍在這塊堅冰凍土中苦苦的掙扎,為生存、為信念他們在無奈的呼號;還有的人憑著那一份執著,每日為“64”家屬做實事;也有的人索性將“64”深深的埋藏在記憶中,飯后茶余,三兩知己,亮出那段閃光的回憶。

我不是哲人,也不是思想家,只憑自身感触和觀察去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鋪天蓋地的祭文,慷慨激昂的呼號,妙語絕倫的詠嘆調,我見的太多太多。從我還是熱血青年時參与的“78”民運至今,一次次大的民主運動,一次次大的事件,都曾涌現出一批新人,可等到潮起潮落之后,歲月荏冉,又淹沒了一批人。文章固然能振奮人心,詠嘆調的确能令人動情,但為什么百姓的激情在不斷的降溫?為什么一批又一批人會悄然离去?每當臨近這几個重大的紀念日,我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也正是每臨這一時刻,我都有欲說又罷的感覺,因為我的心也在變冷。

君可曾看到,“78”民運尚在國內的仁人志士,他們是怎樣的在蝸居中生存,他們又是怎樣為不失去自己那份追求而苦苦的求索?!君可曾看到,“64”那些家屬,還有曾在那一刻拋洒過鮮血的朋友,他們在國內生存的是何等的艱難,他們又是何等的無助?!君可曾看到,二十几年來那些為了中國的民主事業能夠得以實現而以身試法、身陷囫圇的勇士的親人是怎樣在苦捱時日,他們自己又是怎樣在度過每一時、每一刻,每一年?!如果我們還能理解或是還能看到,這些人中有人至今依然無家可歸,有的人仍然生存艱辛,有的人仍在年复一年的攜家帶口去鐵窗下探視親人。鐵窗下又新增了多少他們辛酸的淚水。每一年又有多少家庭為失去親人而痛不欲生。當我們能時時想到這些的時候,我們是不是還能在每每的紀念時,也同時想到,當你們還能自由的撰寫文章時,還能縱情的譜寫詠嘆調的時候,也想一想他們最需要的是什么。

中國民運、民主進程的推進需要以國內民運、民主人士、异議人士為基礎,國內的民運、民主人士、异議人士,需要國外人士有效的、實際的支持和幫助,這二者不可脫節。當然,這是老生常談。但多少年來,究竟有多少人為了促進二者的有机結合做了卓有成效的實事呢?我們是不是在此時此刻有必要提醒那些已經身在自由世界的朋友,每到這一天,也能夠在紀念的同時反思一下,當你仍處在這塊凍土時,你需要的真正幫助和支持是什么,當你的家屬也曾像他們一樣有總也走不完的那段探視路時,當時的你需要的又是什么?

多少年來,我見到的大部頭的為推進民主進程的文章太多太多,多少年來,為了紀念的紀念我了解的太多太多,但國外朋友對國內朋友的有效支持卻知之甚少,國內外有效的互動行動也太少太少,我真的希望,通過每一次的紀念活動,能使我們國內外的朋友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共識,多一分關愛,多一分支持,少一些爭斗,少一些浮華,少一些歧見紛爭,少一些各自為政,能為民主的大業竭盡全力。

15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是那么的短暫,但在我們每一個愛好民主与和平的人們的心中卻又是那么的漫長,因為我們在這15年間總是背負著那份未竟的重托。

今天,面對紀念之日我無以奉獻給那些在天的英靈,唯有此篇不是為了紀念的紀念。

源自《議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一諮:獻給為中國自由民主事業奮鬥的人們
旅美民運人士王丹、王軍濤被禁訪港
中國司法觀察:我們有回國的權利
【六四征文】忘不了的六四 忘不了的「三不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