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期成因新解:二氧化碳量少導致冰室效應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3月18日訊】(法新社巴黎十七日電) 想像地球陸地上佈滿冰層、海水結冰直到赤道,使這個行星成為白色地獄,時間達數百萬年之久。這種情形不只是幻想,在八億年前至五億五千萬年前就至少出現過兩次,當時一連串的異常氣候讓地球變成有如雪球。
這些漫長至極冰河時期的產生原因眾說紛紜,但法國科學家最近的研究揭露一個較少被探究的理論:讓陸地分離的地殼變動現象,如何引起一發不可收拾的「冰室」效應。

(地球目前所有的大陸當時還連在一起,被稱作「羅迪尼亞」的超級大陸。由於它的面積太大,海風帶來的雨水無法進至內陸。

當「羅迪尼亞」分裂,變成最終成為今日幾個大陸的較小陸塊後,降雨模式出現極大改變。大規模火山爆發噴射出玄武岩後,雨水降落其上,引發水和矽酸鈣間的著名反應,此時碳酸鈣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分子,然後被沖刷到海裡。

二氧化碳是大氣層內的知名「溫室」效應氣體,像個無形的遮罩,讓太陽的熱量被儲存在陸塊和海洋,無法被反射回太空。由燃燒化石燃料釋放出的二氧化碳,目前被認為是地球暖化威脅日益嚴重的罪魁禍首。

明天將發表的一項電腦運算模型卻假設,數億年前發生的事剛好相反。矽酸鹽石的風化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成分下降,讓溫度下降得很可怕。

根據電腦模擬,在八億年前左右,「羅迪尼亞」還沒分裂時,二氧化碳的密度大約是百萬分之一千八百三十(1830ppm),全球均溫是攝氏十點八度,地球溫度在冰點以下的地區擴大到南北緯六十度附近。

等到「羅迪尼亞」在五千萬年後分裂,情形大有不同。二氧化碳的密度在510ppm,地球均溫下降至嚴寒的攝氏二度,氣溫低至冰點的地區往中緯度擴大,到南北緯四十五至四十度間。

研究人員說,在新原生時代,地殼的變動可能引發了由「溫室」到「冰室」氣候的演變。再加上岩石和雨水的反應,電腦模擬的結果是「一發不可收拾的冰河作用」。讓地球迅速進入冰河時期的是「反射現象」,冰雪的雪白表面會反射而非吸收陽光,因此當雪覆蓋越多地表,溫度下降越快。

英國週刊「自然」會在明天刊載這份研究,第一作者是氣候與環境科學研究室的唐納迪歐,隸屬位於巴黎南方吉夫瑟伊凡提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為增加收入 湖北法院濫抓無辜詐財
陝西致命放射源被盜 警方紧急展開搜尋
外電評論:中國「金玉其外」的親民政策
組圖:獲2004年世界新聞攝影大賽一等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