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民調結果的變化暗藏玄機專家教您如何看民調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4日訊】(中央社記者韋樞台北十四日電)台灣總統大選進入最後一週,雖然選前十天已經不能再公布任何總統民調結果,但是各種議題的民調天天有,民眾到底如何從中解讀民調的真實程度,專家教導大家,從調查的方法、樣本數足夠否、取樣方法、問卷內容來解讀民調,比較能看出其中的端倪,了解個中奧妙。

總統大選進入白熱化,選前各家公布的民調結果都不同,兩組人馬互有領先,讓人看了眼花瞭亂,無法分辨各家民調的可信度,雖然選前十天已經停止發布民調,只是各政黨改成私下進行,而且日後針對不同事務和議題,還是有各種大小民調,民眾學會解讀的方法,便能成為個人的決策參考。

民調的方法很多,常見的就是網路調查、電話訪問、人員入戶訪問、街頭訪問、郵寄式訪問等,其中網路調查是新興的調查方式,屬於主動式,也就是由受訪者在網路上自由參加的調查,其他的調查方式都是被動式,是經過一定的篩選受訪母體所做的調查,而主、被動的調查在意涵和傾向上有所不同,自然影響到所獲得的結果。

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技術總監江義宇指出,民眾要解讀一份民調,如何判別真假,最重要的是要看公布調查的單位公布樣本是怎麼來的,代表人是哪些人。例如網路調查只代表上網人口的意見,並非代表全體人口的意見。畢竟全台灣上網人口約佔全體人口的一半,而且在年齡層、教育程度、收入高低、都市或鄉村人口等方面都有差別,所以自然會偏向網路人口的看法。

此外,很多網路和媒體不斷公布網路上調查的數據,但很少公布是哪些人的想法,結果看來很聳動驚人,但其實樣本只是來自於造訪那些網站的人,只能代表一小部份的上網人口,並未涵蓋全體上網人口的看法。

江義宇表示,受限於新聞報導的時間和篇輻,其實民眾很難了解民調公布的數據樣本來自何方,呈現結果是哪些人說的話;他教導民眾可以從主辦單位去看,例如雜誌社和網站合作的調查結果,樣本很可能來自於雜誌讀者訂戶、網站造訪者,這只能代表一小部份的受訪者,因為沒有造訪那個網站,或非那本雜誌的讀者,沒有機會填問卷,除非調查可舉出例證,證明造訪人的屬性與全人口一致;其實重點為是否每個樣本都有機會填答問卷,如果不是的話,代表性會受質疑。

輔仁大學統計諮詢顧問中心主持人、統計資訊系副教授梁德馨表示,新興的網路調查分成開放式和封閉式兩種,開放式是不設限的,只要進了網站就可以填答,封閉式是調查單位擁有龐大的樣本資料庫,針對客戶的需求找出適合的樣本加以調查。

梁德馨認為,網路族群年齡層向來就是未知數,也許從一些調查得知網路族群偏向那一階層的年齡,但也只是調查結果,永遠不知道網路族群的真正年齡、性別結構,所以無法判斷開放式投票的結果是否符合結構。

她說,電話訪問調查有台灣地區母體戶數和人口數的資料,因為有出生和死亡登記,所以知道男女比例、不同年齡層的比例,但是網路調查沒有這些資料,所以相對的只是模糊地知道母體結構概況,並不清楚詳細情形,很難說估得準確與否。

她認為,民眾要解讀一份民調報告,應該先看調查方法,以總統選舉民調為例,技術成熟的是電訪而非網路調查;其次是樣本數要夠;第三是取樣方法,抽樣誤差和樣本控管結構是不是正確,會不會抽樣北部的樣本多於南部;第四則是問卷內容,如果問卷題目有引導式,就可能導致結果不精確。

長期鑽研統計調查的梁德馨指出,如果沒有看到題目內容,所有的民調結果都是看開心的。因為同樣的問題,以不同的問法、多幾個字、少幾個字,問的先後順序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也是各家所做的民調結果不同之處。

如果看到問卷,就知道加減某幾個字就會出現哪些高估或低估的答案。此外樣本控管有問題也會導致結果不精確,而坊間傳出部份民調可能是置入性民調,即表示問題「很特別」,也會導致不一樣的結果,這些訣竅都可以做為民眾解讀一份民調最佳參考。(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