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港府新聞高官稱曾在壓力下被調

“學會了不講假話但只講一半真話的藝術”

人氣 5
標籤:

【大紀元2月6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海濤香港報導)前香港政府負責新聞廣播的高級官員張敏儀星期四承認,她四年前被調離香港電台的決定是在某種壓力下作出的安排。分析人士指出,前香港政府廣播處長張敏儀曾一直受到親北京人士的批評。

張敏儀在1999年十月、也就是在台灣當時的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後不久調離香港電台,到日本擔任香港駐日本經濟貿易首席代表。當時,她對外說是正常的工作調動,但是,星期四她在香港電視上證實,當時的確是由於政治壓力而調離香港電台的。

星期五,香港的南華早報、蘋果日報、明報、信報、文匯報等許多報紙都刊登了相關了報導。

明報援引香港公務員事務局發言人的話說,當年張敏儀調任日本是因為張敏儀是那個職位的最佳人選。

*親北京派對張敏儀直言有意見*

張敏儀是資深媒體工作者。她1972年香港中文大學畢業後就加入港英政府的香港電台,80年當選“十大傑出青年”,85年升為政府新聞處長,時年39歲,是港英政府歷任中最年輕的新聞處長。張敏儀86年擔任廣播處長,97年香港回歸後仍然擔任特區政府公職官員–廣播處長。

但是,李登輝1999年夏天提出兩國論,台灣駐香港代表鄭安國在香港電台參加討論,希望解釋兩國論的正當性,遭到了支持北京和香港官員和一些知名人士的嚴厲批判,特首和政府發言人批評鄭安國不應發表和身份不相符的言論。全國政協常委徐四民也批評香港電台的某些節目“陰陽怪氣”,“攻擊政府和特首”。

香港城市大學新聞傳播學教授李金銓說,親北京派對張敏儀一直有看法,但反對張敏儀最力的就是徐四民。他說:“反對她最厲害的就是徐四民。他到政協開會,提出香港電台拿政府的錢,吃飽了飯沒事幹,早上罵晚上罵,一天從頭罵到尾巴,但李瑞環說,這是特區政府,一國兩制,我們不干預。這是1998年的事。”

李金銓教授也是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播學教授。他說,早在回歸之前,香港就有許多親北京派對敢於直言的張敏儀有意見。回歸後,特別是98年政協會議後,特首董建華了解到了北京政協會議的情況說,對張的批評和投訴很多,但要“慢慢來。”

*香港電台繼承英國自由傳統*

香港電台既然是拿政府的錢,為什麼不替政府說話?李金銓教授說,這是有英國新聞媒體的傳統在發揮影響。他說:“有BBC的傳統啊,正如BBC批評布萊爾那樣。香港電台最早的台長都是從BBC借調來的,所以已經養成了自由傳統。”

李金銓說,在回歸前,港英政府想把電台公司化,今後不會受到政府的影響,但是,中方不同意。北京認為,政府電台當然應該是喉舌;港英政府時期可以當喉舌,將來回歸後也可以做喉舌。

*張敏儀:曾受多方面壓力*

台灣代表鄭安國1998年秋在香港電台有關兩國論的發言在已經回歸的香港引起軒然大波。之後不久,在1999年10月,張敏儀低調離開香港到日本就任。

四年過去了,張敏儀第一次公開承認當年到日本就任是在壓力下所做出的決定。張敏儀在電視上說,在鄭安國到香港電台參加節目之前,有關方面已經給她打過招呼說:你已經在處長位置上幹了13年了,也該換人做做了。

明報報導說,張敏儀在電視中談到回歸後電台方面受到的政治壓力時說:“有來自許多方面的壓力、控訴、投訴。(政府)高層有時會說,是否不用做那麼多,所謂反映民意、時事性節目,尤其是那些時事諷刺節目。”

*張敏儀:“走鋼絲需勇氣和技巧”*

作為一個在香港回歸前後都擔任過重要媒體職務的資深新聞工作者,張敏儀比較了解回歸前後的港府和媒體的關係。她認為,港英政府始終都接受“政府和傳媒相互有制衡的作用”。至於回歸之後,張敏儀說,回歸前許多有關台灣問題的討論都可以進行,但回歸之後,這些討論都看不到了。不過,張敏儀也承認,即使如此,現在香港自由自由度也是很高的。

談到六四問題,香港報紙說,張敏儀至今沒有解開心結。報導援引張敏儀的話說:“如果六四有平反的一天,可以說,全世界的心解也就都解開了。”

信報報導說,張敏儀認為,香港無可取代的優勢是自由、人權和法治,循序漸進是合理,但不可以成為拖延的借口。

至於中國內地的民主選舉,張敏儀說,中國政府不是反對選舉,只是“比較喜歡預先知道選舉結果。”

張敏儀說,她擔任香港廣播和新聞處長多年,已經“學會了不講假話但只講一半真話的藝術。”張敏儀說:“走鋼絲既要有勇氣、又要有技巧。”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港報建議亞洲各國建立聯防機制抗疫
港府官員表示中港將建科技合作框架
羅嘉良 范文芳《鐘無艷》里盡搞笑
香港星光大道3月完工 張國榮手模失蹤令人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