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名人墓園宛如雕刻博物館

人氣 84
標籤:

【大紀元12月5日訊】自由時報記者王凌莉報導.攝影

 在驚悚電影強力渲染下,黑夜、貓頭鷹、野草和墓穴讓人們對墓園總懷有不安和恐懼感,但俄羅斯人卻相當有創意,藉由雕刻家與建築師的設計,墓園像是一座露天雕塑博物館,將一個原本該是寂靜無聲的逝者世界,變成了展示生命蓬勃與美好的藝術地,形成生者與逝者交流的臨界空間。

 俄羅斯是一個宗教氛圍極為濃厚的國家,大部分民眾信奉東正教,人們相信天國和地獄的存在,這也使得他們對死亡的理解與非教徒,特別是「無神論」者有很大差異。於是,俄羅斯人面對死亡都表現得很平靜,因為他們相信,死亡不過是另一 段生命的開始。

涅夫斯基修道院名人墓園

 俄羅斯文學之父普希金在自己的詩裡就體現這樣的概念:「不,我不會死去,在莊嚴的琴弦上,我的靈魂將越過腐朽的骨灰永生。」也因此,俄羅斯人會精心布置死者的墳墓,設計各式各樣風格迥異的墓碑,讓逝者在肉體殞滅後,精神仍然可以延存。

 在聖彼得堡陵墓中,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名人墓園是這種精神的代表作,它甚至集歷史、人物、文學、雕塑、建築於一體,形塑了某種獨特的墓園文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名人墓園座落於修道院教堂的後面,這座修道院位於涅瓦斯基大道(又稱涅瓦大街)的東側,彼得一世(就是史上所稱的「彼得大帝)為了紀念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戰勝瑞典人在一七一○年建造的,讓世人緬懷古代光榮歷史。

 亞歷山大是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的孫子,後來成了俄羅斯北方諾夫哥羅特大公。中世紀的一二四○年,他在涅瓦河旁擊退信奉天主教的強敵瑞典,俄羅斯東正教徒為了感念他,封他為「聖者」,並且授予「涅夫斯基」的稱號,意思是「涅瓦河畔」,以紀念那段光榮的歷史。

 此修道院外牆壁面紅白相間,它的中心建築是聖三一大教堂,教堂擁有早期古典主義的風格,外型凝重而肅穆。這座超過二百五十年歷史的古老修道院,現在有許多教區已經改建為博物館,修道院最為人知的還是名人墓園。

文人相親 至死不渝

 墓地由修道院牆攔起,分為東、西兩區,東邊是拉扎列夫公墓,葬著十八世紀顯赫人士,普希金的夫人蘭斯卡亞;而西邊則是齊赫文公墓,許多十九世紀文學、藝術名人,像是大文豪托爾斯泰、果戈里、杜思妥耶夫斯基;音樂家柴可夫斯基、葛令卡、「五人樂派」的鮑羅定、巴拉基列夫、庫宜、穆索斯基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等人,都在此安息。

 走進墓園,可以看到文人相親,音樂家自成一區的場景。其中,杜思妥耶夫斯基的墳墓在非常顯眼的位置,進門右轉便能看到飾有杜思妥耶夫斯基頭像的墓碑,墓碑下面是一個荊棘花環,在花環下的杜思妥耶夫斯基,依然一副鬚髮蓬亂而嚴肅的表情,他那沈思的眼神透露出生前的陰鬱和倔強。讓人想起《地下室手記》的男主角以及《罪與罰》裡的拉斯柯爾尼科夫。

 也許執筆的文人們害怕樂音干擾思緒,音樂家們的墓離文學區有段距離,入區初見的是俄羅斯國民樂派始祖葛令卡的墓,墓碑上刻一小節音符,一旁陪伴的是夫人,顯現他們夫婦鰜鰈情深。葛令卡從傳統中找到為俄羅斯樂派定調的路後,作曲家們群起仿傚,其中,鮑羅定、巴拉基列夫、庫宜、穆索斯基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被稱為「俄羅斯五人樂派」。這五個人生前名號相提並論,死後也沒有分開,墓墓相親。

 這些音樂家墓碑有一個共通特點,就是在碑上刻下樂譜,有的帶上一、兩小節考驗內行人功力,有些則直接留下「輝煌」一頁當背景。相形之下,柴可夫斯基的墓就顯得亮眼多了。他的前後圍繞著兩個天使,溫柔地陪伴與撫慰他的靈魂,在這處靈魂平息地,原本蘊藏著他內心憂傷與狂亂的《悲愴》,也宛如一首安魂曲。他的母校聖彼得堡音樂院的創辦人鋼琴家魯賓斯坦,也在離他不遠處安息。

 作曲家墓區緊連著的是表演家、戲劇家的墓,向來習慣獨自擁有創作空間的美術家們,死後也毫不猶疑地與這些表演藝術人保持點「距離」。整座墓園清新自然,從一個個匠心獨到的墓上,可以看到表演家雕像凝結住生前在舞台上的美麗身影,畫家用調色盤展現身分,佇足在墓前的人們可以忽略碑上的俄文,透過藝術的角度細品「一墓墓」俄羅斯文化之美。

生死之交
俄羅斯國民樂派五人組
軍人出身 業餘作曲

 俄羅斯五人樂派又有一稱是「俄羅斯國民樂派五人組」,指的是鮑羅定(Alexander Borodin)、巴拉基列夫(Mily A. Balakirev)、庫宜(C. A. Cui)、穆索斯基(Modest Petrovich Mussorgsky)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Nikolay Andreyevich Rimsky-Korsakov),這五個人可以說是一群業餘派的作曲家,其中就有三個人曾經當過軍人。

 庫宜、穆索斯基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三人原本有軍職,結識了作曲家後才嶄露自己的音樂天分。庫宜是五人樂派裡最少被人談論的,因為有些樂評認為他的音樂獨創性最弱。五人樂派中作品評價最高的音樂家是穆索斯基,他出身地主之家,卻讀了軍校,後來辭去軍職嘗試音樂創作。他最著名的作品就是為普希金寫的歌劇《波里斯.戈都諾夫》譜曲,他也曾經為畫家好友譜寫鋼琴曲《展覽會之畫》,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原來是位海軍軍官,認識穆索斯基與巴拉基列夫後,才接觸到音樂創作。他相當崇拜葛令卡的民族樂風,最著名的曲子有《天方夜譚》和《大黃蜂的飛行》,他也為普希金的歌劇《金雞》譜曲。

 鮑羅定本來是醫科大學的教授,他經常利用空暇時創作,十一月初基洛夫芭蕾來台演出的《菠羅維茨舞曲》就是取材自鮑羅定所譜寫的《伊果王子》。(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數位典藏 台灣獲選國際會員
江澤民被收入美國一家博物館中惡人館
天安門疑招商廣告被拆除
神秘消失兩萬餘件阿富汗珍寶尋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