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怡:不讓信訪變上訪

王怡

標籤:

【大紀元12月11日訊】信訪變上訪,說明人們缺乏和平請願的權利和空間。司法獨立、人大立法和公民和平請願三足鼎立,才能最終化解上訪洪峰和隱含的危險。

最近圍繞《信訪條例》的修改,強化論和弱化論針鋒相對。所謂信訪,顧名思義原是一種處理來信的低成本解決方式。但來一封信沒用,就變成了來一個人。來一個沒用就來一雙。於是信訪變成上訪,反過來成了比打官司還昂貴的一種糾紛解決方式。

儘管國家信訪局局長個人認為,“群眾信訪反映的問題80%以上是有道理的”。但信訪的解決率可憐只有千分之二。為了這個微弱比例傾家蕩產、或至少勞民傷財的上訪人群最近11年來卻快速增長。把信訪群體比作洪峰,那麼強化論也好,弱化論也罷。目標一致,都要想辦法泄洪才行。

而強化信訪或信訪部門的權力,等於是水漲壩高的路子。就算短期奏效,卻可能強化出一條政治上的懸河。更重要的是在現代化國家的制度框架下,作為行政部門的信訪局,再怎麼強化也有極限。信訪若能解決問題,它早就解決了。尚方寶劍若可以給,給了不會捅破基本的政體制度,中央也早就給了。你說誰最不希望希望看到遍地上訪和社會不穩定呢。

真正的泄洪之道是弱化。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這是古老的政治智慧。只知道強化和集權能解決問題,是我們千百年來的一個死理。卻不知道弱化和分權同樣能解決問題,甚至解決得更好。

譬如民主憲政所要求的司法獨立,就是典型的“知其雄,守其雌”。行政權是雄偉而易折的,司法權則陰柔而綿長。用司法去駕馭行政,則是在國家與公民的糾紛之間,設置消極的緩沖和中立的威權。最終化解針鋒相對的陽剛,而使公民雌伏於獨立的裁判之下。

信訪制度的初衷,是對司法的一種補充。直白的說是一種救場。但在傳統的政治氛圍下,這種補充不但沒有有效解決問題,反而強化了對司法權威的傷害。反過來成了上訪人群九死不悔的主戰場。變成了“知其雌,守其雄”。這就讓國家和公民兩方面的剛性直接相遇,把它們都逼到了一個沒有退路的角落裡。信訪局就像按摩師,上訪就像充血。按得越兇,充得越厲害。你非表態不可,而且還必須以國家的名義表態。這樣一旦不能解決問題,政治的風險和道義責任就直接落到了中央頭上。

所以信訪制度就算能把解決問題的機會增加一倍(事實上遠遠沒有),但同時卻把問題不能解決的後果放大了不止一倍。這也是為什麼頻頻要求就地信訪、嚴禁越級上訪或要求地方政府來北京接訪的部分原因。用集中的方法解決問題,就等於用集中的方法承擔風險。誰敢?

甚至在司法體系內部,上訪也開始成為一種可依賴的方式。如兩年前陜西一樁傳奇性的“刀下留人”案,就是律師闖進最高法院得到一通電話才阻止了死刑的執行。而最高法院在2002年5月發出的一份通知,竟要求各地法院“將信訪工作與審判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這不等於宣佈司法制度已瀕臨全面失效嗎。在維護社會正義和厘清權利糾葛方面,倒要行政手段反過來救場。

這種局面不可能依靠強化信訪去化解。這是社會對司法不能獨立運作的一種報復和反彈啊。如果有限的司法威權也被捆綁在一起繼續耗散,那麼信訪改革成功則罷,不成功豈不要連老本都搭上?市場理論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政治權力的分立,何嘗不是這個意思?

因此我支援於建嶸等學者弱化信訪、反對信訪局擴權的立場。在我看來,泄洪之道有三。一是弱化信訪,分流回歸司法,同時加強司法改革力度。從現實的路徑上看,撤銷政法委員會或將政法委併入最高法院上訴庭。提升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的政治權威或由中共政治局常委出任首席大法官。這些方案均有不傷筋動骨的可操作性,比信訪擴權更值得推薦和討論。

二是啟動全國及各級人大的超司法功能。從理論上講,一切司法權均源自代議機關。憲政制度雖然有明顯的三權分立,但三權之間並非截然分離,而在很多時候也是相互混合的。即使在號稱“司法至上”的美國政體下,國會在某些情形下也擁有超級司法權。如彈劾、準司法性質的特別調查委員會及對“藐視國會罪”的直接判決。

以前許多民間維權案例,都曾請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成立“特定問題調查委員會”。如去年孫志剛案件中的5位法學家建言。但迄今除了興城、成都、合肥等少數幾個城市有過特調會的嘗試,全國人大這一功能尚在冷凍中。省一級只有過西藏一次先例。特調會儘管只能針對極少數案件,但這是一種標桿式的分洪,可以為積累國家道義資源提供最後一種機會。

最後,有學者認為信訪權就是公民的請願權,因此呼籲加強信訪。但人民不能向著一個特定行政部門(信訪局)請願。和信訪局對應的概念是行政相對人。沒有信訪局,人們才能以公民身份向任何國家機構請願。而且請願和憲法規定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更是密切相關。

目前信訪變上訪的趨勢,說明人們缺乏和平請願的權利和空間,使社會矛盾不能緩和。這個空間更不可能靠信訪擴權去得到。恰恰只有弱化信訪,才能讓信訪鳳凰涅槃,復位為公民的“請願”。然後,司法獨立、人大的超司法功能和公民和平請願三足鼎立,才能最終化解上訪洪峰和隱含的危險。

2004-11-22

--轉自《人與人權》2004年12月28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王怡:廖亦武的肉體意義
王怡:我們不是老百姓  我們是公民
王怡:胡溫的新權威主義(上)
王怡:胡溫的新權威主義(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