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李侃如︰兩岸應先求穩定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忠榮╱臺北報導〕前美國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主管亞太事務的資深主任李侃如昨天在台北一場研討會上表示,兩岸現階段不宜去尋求所謂「和平解決方案」,而應把重點置於「穩定」,先解決個別議題,建立互信。

李侃如建議,兩岸應簽訂「臺灣不獨、中國不武」的中程協議,如此臺海區域才能穩定。

政大國關中心昨天舉辦「中國大陸基層民主與地方治理研討會」,他在會後接受訪問時做上述表示。

李侃如表示,兩岸若要重啟談判,雙方需考慮對方的政治堅持,兩岸政治爭議太多,不宜於現階段去尋求所謂「和平解決方案」,這樣只會造成更多的區域不穩定,應把重點置於「穩定」。

李侃如表示,兩岸要達成穩定,須先解決個別議題,以建立互信,否則依兩岸當前缺乏互信基礎的情況,要直接找到一個和平解決方案,並不可行。目前兩岸應先達成「台灣不獨、中國不武」的中程協議,並協商達成「穩定」架構,在這個基礎上去協商兩岸歧見的具體議題,累積互信,維持現狀五十年。

李侃如認為,假設中程協議期間,中國以武力犯臺,國際社會便會認真看待,如果是臺灣宣布獨立,導致中國武力犯臺,其他國家包括美國也不會對臺灣伸出援手,如此可促使兩岸必須遵守中程協議。

李侃如說,美國的對臺軍售是基於臺灣關係法的義務,如果兩岸能夠達成中程協議,中程協議必涵蓋兩岸處理國防、安全問題;至於美國在臺海問題所應扮演的角色為何,他表示,兩岸問題終究要由兩岸解決,第三者不能介入,美國可扮演促進者角色,但不能介入。

——————————————————————————–

〔記者黃忠榮╱臺北報導〕臺陸委會主委吳釗燮昨天表示,美國是東亞民主國家之母,臺灣希望美國能理解臺灣受其啟發,將盡力趕上美國的民主制度,但臺灣邁向民主深化的路上,卻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

吳釗燮強調,臺灣樂見兩岸雙方能就非政治性議題與有利於雙方的議題展開對話,形塑兩岸關係為相互合作而非衝突的關係,創造有利於建構「和平穩定互動架構」的整體環境,這個概念類似於李侃如博士所提倡的「中程協議」。

政大國關中心昨天舉辦「中國大陸基層民主與地方治理研討會」,吳釗燮在應邀致辭時做上述表示。

他表示,台灣一直致力於建立一個對人民負責任的政治制度,由歷次定期選舉足可證明,臺灣已經建立了名副其實的民主政治,其中也受到美國「臺灣關係法」的激勵,特別是載明臺灣人權保障與提高係美國政策目標。

吳釗燮指出,臺灣是一個民主國家,臺灣人民持續尋求增進政府效能的方法,其中包括憲政改革,就像今年八月份已經啟動的國會改革,這只是系列重大改革中的一項,希望美國能了解到臺灣受其啟發,並將盡力趕上美國的民主制度。

吳釗燮認為,臺灣邁向民主深化的道路上同時也面臨由中國方面而來的挑戰,期盼兩岸在不預設任何前提下,中國方面能與台灣直接展開對話與協商,以逐漸建立彼此的了解與信任。

——————————————————————————–

中程協議 當年兩岸都保留

記者鄒景雯╱特稿

在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即將揭曉前夕,前白宮國家安全會議亞太資深主任李侃如適巧訪問臺灣,「中程協議」的舊調重新彈起,是否攸關民主黨一旦執政後的政策走向,也引起好奇。事實上,李侃如在九八年首度倡議此一方案時,臺灣國民黨政府與中國江澤民政權都投下了保留票,以致無疾而終。

這樣的提議在六年後捲土重來,李侃如並增列了「美國見證」與「臺灣可享有若干國際空間」的兩要件,對民進黨政府與胡錦濤政權有多少賣點﹖頗耐人尋味。

李侃如當年主張兩岸應簽署維持現狀五十年不變的「中程協議」,其最讓臺灣怵目驚心的內容包括:臺灣明白宣示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會宣布獨立,即所謂的「台灣不獨」﹔以及雙方應討論以更改名稱的方式來進一步降低緊張,如把中華人民共和國改稱「中國」,中華民國改稱「臺灣,中國」,嘗試發展「大中國」的類似語彙。

這種側重於發展兩岸政治上的大架構,以換取中國承諾不武,以期穩定臺海情勢,或許符合美國一些人士計算的美國利益,卻讓當時的臺灣政府視為是走向「香港模式」之前的過渡,深深以為不可。

同樣的,對岸並不因此領情,由於將兩岸關係等同國內事務,不容許外國勢力介入,中國對美國的真實盤算究竟如何﹖也存有頗大的疑慮。

隨著柯林頓下臺,以中程協議為精神的促談壓力稍減,民進黨政府曾經當面詢問布希政府的重量級人物有關中程協議的種種,獲得的答案都是「這並未形成美國的國策」。易言之,共和黨雖然鼓勵對話的過程,但是對於對話是否一定要有結果,並沒有預設立場。

不少觀察家都認為,凱瑞倘若取得未來四年的領導地位,李侃如不論是否再入政府服務,其不同程度的決策影響力實不容小覷,中程協議會不會又成「顯學」﹖十分令人關注。

不過,臺灣在密切聚焦美國大選的同時,對於選後美國可能扮演促談的角色,必須先掌握好一個核心議題是,臺灣若要談,其「目標」是什麼﹖談不談本身並不是要害,關鍵在政府是否已經做好了談的策略管理﹖而非缺乏方向的為談而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