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隨筆:《BJ單身日記》之隨想

標籤:

【大紀元11月23日訊】(BBC中文网記者蘇平11月23日撰文)有了孩子以后,看電影成了難得的享受。但是上星期,仍然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去看剛剛公映的《BJ單身日記》續集:理性邊緣。

因為,喜歡電影的上集,喜歡小說的續集,因為,曾經有過布里吉特一般的周末,整個晚上等著電話;還曾有過不僅沒有人打電話、連可能打電話來的人都沒有的周末。

英國是布里吉特的故鄉,她”屢戰屢敗”的愛情生活、她的自我怀疑、她在事業上的掙扎、她的孤獨、她的體重、以至于她的內衣選擇,都曾經在一代英國女性心中引起共鳴。

“布里吉特”,也就成了當今英國單身女性的代名詞,”布里吉特現象”不僅普通的英國人在茶余飯后津津樂道地說長論短,還成了社會學家密切關注的一個話題。

電影中有不嫁之女,生活中自然也有不娶之男。現階段,英國單身男性的人數已經悄悄地胜出。婚嫁年齡段的英國人中,男性更有可能被”剩在貨架”上。

敬而遠之

根据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03年統計數字,30歲-39歲之間英國男性的總人數為390万,其中被列為”單身”的有165万。据統計,這一數字不僅創下了”單身漢”人數的最高紀錄,僅僅与上一年相比,就增加了50多万。

而同一年齡段的女性人口總數雖与男性大致相當,但被列為”單身”的只有127万。也就是說,在婚嫁年齡段的英國人當中,單身漢的總數要比單身女多出40來万。

對”布里吉特”們來說,這個數字或許能帶來稍稍的安慰和希冀。但是,開始選購婚紗仍然顯得為時過早。

因為,自從1970年代以來,英國單身家庭的數量急劇增加。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在英格蘭和威爾士,30%的家庭單位為單身家庭,僅僅与10年前相比,就已經增加了26%。

2001年,英國舉行婚禮的總數下降到了1897年以來的最低點(國家統計局數字)!

顯然,今天英國的布里吉特和本杰明們,對婚姻是敬而遠之。

信任危机

男婚女嫁,原本是自然而然的平常事。當今社會,競爭激烈、步調快捷,人們更需要有伴侶的傾听、互助。

單身女性的偶像布里吉特也不例外。影片中,布里吉特在和男友馬克交往几個星期后,走在倫敦的皮卡德利廣場,浮想聯翩。但是,布里吉特不是在路邊商店的玻璃窗中審視自己的大腿和小腹,也不是在為自己即將失去的獨立和自由而擔心。布里吉特幻想的,仍然是每一個女孩子都曾經有過的夢想:洁白的婚紗!

但是,社會學家普遍認為,也正是因為現代生活的繁忙和競爭的激烈,才使得人們沒有時間結交异性,沒有精力培育愛情。

一個在電視行業就職、事業頗為有成的女友說,現代人獨身,還与當今社會普遍的信任危机有很大關系。

布里吉特不再相信本杰明能夠信守白頭偕老的諾言;本杰明不相信布里吉特能夠忘我地相夫教子。因此,布里吉特們只好繼續攀爬事業的階梯,為自己掙飯票、攢退休金;本杰明們則繼續去酒吧、球場消磨時光或是投身于自己的事業和愛好。

至少,不做任何承諾,也就不會有失意的痛苦。

指手畫腳

單身生活如此普遍,英國又是一個如此崇尚個人選擇的國家。單身,本應該作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社會主流的承認。但現狀是,布里吉特和本杰明們仍然頻繁地成為保守勢力攻擊的對象。

每每听到單身二字,仍會有不少人嘖嘖嘴、搖搖頭,抱怨現在的年輕人,不愿犧牲事業,不愿放棄自由,不愿為家庭、為社會作貢獻……仿佛,單身,成了一大部分社會問題的根源。

每每讀到此類評論,聯想自己單身時的感受,我最想說的一句話總是,單身的人,已然沒有了傾听自己心中酸甜苦辣的伴侶,最不需要的便是別人的指手畫腳。

就我個人而言,二十几歲時,單身充滿了樂趣,有自由、有朋友、有刺激,就連失戀,都可以被稱作”人生的體驗”。那時,單身曾經是當然的選擇。

問題是,習慣了一人世界之后,很難再妥協、讓步,更難接受那些如自己一般單身久了的异性。后來,單身,就成了一個無奈的選擇。

結婚已經四十多年的公公婆婆回憶自己的一生時說,二十多歲時,收到的最多的請柬是婚禮;三十几歲,最多的請柬是孩子的受洗;六十來歲時,是下一代人的婚禮;再往后,就是葬禮了。

一個人去喝喜酒,尚可与伴郎或伴娘套詞,一個人去喝百日酒,尚可自我解嘲。但一個人去參加葬禮,在我想象中,應該沒有多少樂趣。

一人世界,既沒有羈絆、也沒有拖累;兩人世界,必然有一定的妥協;三人世界,必須作出更多的犧牲。選擇的權利,應該在每個人自己手中。(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有貴族氣質的英籍男星(上)
組圖:《BJ單身日記2》巴黎首映驚豔 芮妮脫胎換骨
芮妮為戲二度增胖  肉感十足片酬千萬
芮妮齊薇格已經甩掉戲裡肥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