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林玉体:馬英九的台北史觀無異於中國史觀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文宗台北21日電)台灣考試委員林玉体今天表示,台北市長馬英九的台北史觀「無異於中國史觀」,「以顯微鏡放大中國統治台灣的情況」,其實,「中國對台灣的建設僅曇花一現」。

考試委員林玉体、國策顧問楊青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翁佳音、台北市議員顏聖冠出席台北城教育基金會與台灣日報合辦「教育體制下的台灣史」座談會,與會學者專家評論馬英九撰文「台北城記」,認為馬英九「沒有台灣主體意識」。

林玉体指出,中國對台灣的建設僅曇花一現,自大清帝國以來,「絕大多數清朝官僚如狼似虎,將溫和的台灣人逼到牆角」。

他並說,歷史教育不限歷史科,國文科一樣可達到功能,例如台灣民主國自立宣言提到,「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如被選進國文課本,對啟發台灣意識很有幫助。

林玉体說,台灣意識真的很重要,舉例說,法國的托克維爾曾到美國旅行,發現美國人來自瑞典、挪威、德國等,但他們都願當美國人;台灣意識的重要,有如交響樂指揮,他身為一位考試委員,有義務讓考生與國家考試及格的公務人員對台灣有感情。

翁佳音指出,馬英九台北史觀侷限在約一百二十年的台北建城,大有疑義;其實,早自原住民時期就在開墾台北,另西班牙人也早已到北投採硫磺,馬英九的台北建城史觀「以政治切割歷史」,期待馬英九以開放的心胸看待台北歷史。

楊青矗說,台灣史仍有許多大家不敢碰觸的,例如施琅要求大清帝國將台灣納入版圖,目的為何?據考察,當時台南府城兩萬五千甲地,施琅名下就有七千五百甲,包括台南縣將軍鄉,最早就是施琅的私地。他認為,施琅的主張有個人私利因素。

台北城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顏聖冠說,台灣史教育最大問題在「舊政治勢力不斷企圖介入主導」,讓歷史很難是單純歷史;例如馬英九撰文「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後,衡陽路、中華路外,又出現美國風味的中山北路及如法國香榭大道的仁愛路和敦化南路」,令人捧腹,實際上,中山北路早在日據時期就蓋了,當時稱「敕使街道」,且還一路蓋到今天的圓山大飯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