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西門町路上 出現一畝田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3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鄭學庸╱台北報導〕十三年前農家子弟林銓居告別家鄉農地出國學習藝術,心所惦記的依然是家鄉那片乾旱水田;昨天這畝水田重新出現在車水馬龍的台北市中華路上。

林銓居參與台北藝術節活動,以裝置藝術在昔日寶城門(西門 )所在的寶慶路、中華路口建鑿了一座水田,追想台北城從西向東、由農向商的發展軌跡,同時垂詢自己身為農村子弟,與家園千頃良田的歷史血緣。

家族世世代代都在萬里鄉種稻的林銓居,二十八歲時毅然決定赴北京攻讀美術史,加上稻穀收成早已不敷成本,八十幾歲的老父只能任憑水田乾荒,從此改種地瓜葉菜,林詮居回國後一直不曾放棄,讓心底、腦海裡那塊荒蕪的田園,重新潤青。

老家隔壁村請來的老農夫,嫻熟地沿著田埂向水中撒種。撒得太密,秧苗會給擠死;撒得過鬆,簡直無法插秧,即使林銓居曾種過廿八年的稻作,父親也從不曾把播種大任交給他。

「除了播種,泡種、催芽也是困難的工作,通常若不是技術熟練的老師傅,誰也不敢動手催芽。」林銓居說,稻穀浸過溫水後,要以稻草包覆保溫才能催出新芽,也才能夠播種,但稻穀保溫過程中一定要時常翻攪,否則一旦稻芽因過熱而焦黑,來年的收成也全毀了。

父親不能親自到場為兒子播種,林銓居臉上難掩遺憾,只淡淡地說:「爸爸個性很強,不太能理解我為何選擇以『藝術』種稻,畢竟他的稻和我的稻不同…。」他還是相信會有水到渠成的那天,父親可以和他一起為他的藝術成果收成,而10月31日上午十一點,他將再度來到現場剔秧,分送給有需要愛苗的民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