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步全球水下監測系統 生態一覽無遺

人氣 21
標籤:

【大紀元10月24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魏斌╱恆春報導〕台灣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與國家高速網路及計算中心等單位合作,成功打造全球首套「水下監測系統」,相關研究人員昨天舉行發表會,為未來水下調查、監測開啟無限可能,往後欲調查珊瑚產卵生態,再也不用背負重達廿多公斤的裝備下水,只要坐在顯示器前就能掌控一切!

這套系統由中研院、國網中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及台電公司合作建置,系統有三部水下機組,分設在核三廠南灣入水口七至八米深水域,每套機組由三部攝影機組成。

生物多樣性中心代主任邵廣昭、國網中心主任莊哲男、海生館生物馴養組主任樊同雲及台電杜悅元等人,昨天聯袂舉行發表會,亞太生態格網聯盟主席阿知柏格(Peter W. Arzberger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知名學者柯拉知(Timothy Kratz )應邀出席,見證台灣獨步全球的卓越表現。

邵廣昭表示,水下監測系統全年無休,即時傳送水下動態影像,已為未來水下調查、監測工作開啟無限可能。若能突破網路頻寬瓶頸,明年海域珊瑚進入生殖高峰,調查人員就不用背負廿多公斤重裝下水觀察。

水下監測系統進一步深化運用,還可設置在敏感的生態保護區遙控監測,遏止不法捕撈等行為,對社會大眾來說,透過即時影像可進一步認識海洋生態,對研究人員而言,或有機會透過持續影像發現新紀錄種。莊哲男表示,水下監測系統若能突破頻寬限制,確保系統、資訊安全無虞,很快就能提供公眾使用。

台電已計畫將即時影像傳送至後壁湖南部地區展示館,若一切順利,明年開館後,國人就可在館內遙望海底風光。

《新聞小辭典》水下監測系統

水下監測系統究竟是什麼?事實上,就是在水下裝置攝影機,將水下影像即時傳送到任一定點。

類似技術看似容易,其實卻有重重困難待克服,國網中心初步評估,這套全球首見的監測系統,至少就能取得三、四項專利權。

國網中心等單位發表的水下監測系統,是墾丁國家公園南灣海域長期生態研究計畫的分支計畫之一。

國科會八十一年起推動台灣長期生態研究網計畫,南灣被列為五處長期監測試驗地之一,同列為試驗地的宜蘭福山植物園,去年3月已設置無線遙控監測系統,園內動態即時傳送全球。

相仿的無線遙控監測系統,看似差異不大,設在水下卻有重重困難待克服,國網中心助理研究員黃 宇表示,除了電力供應、防水,海水鹽化造成機組損耗、溫差造成影像霧化,乍看是小問題,但都要費心解決。

國網中心組長林芳邦指出,水下監測系統核心技術在跨領域整合,從機組設置到影像擷取、傳輸、整合到貯存再傳輸,個別看似門檻不高,整合設在水下就有無限挑戰。

中心主任莊哲男笑稱,研究人員剛開始甚至沒想到攝影鏡頭擺在水下根本撐不了幾天,兩、三天不清就「霧煞煞」,現在靠人工清潔解決,未來若發展出奈米鏡頭,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記者魏斌 )

相關新聞
研究:蝴蝶幾天內可飛幾千公里 跨越大西洋
「史前龐貝」以驚人細節保存了三葉蟲化石
水下發現一萬多年前「修建之路」 古人所為?
多功能強力「玻璃凝膠」或成為材料新寵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