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墾丁完成全球首創海底生態遙控監測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22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芷瑄屏東縣二十二日電)台灣國科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與中央研究院及海洋生物博物館攜手合作,成功地在核三廠入水口海域內,架設三組海下遙控監視系統,全天二十四小時監錄墾丁珊瑚礁生態實況。

這是繼去年3月國科會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與林試所,在宜蘭縣福山植物園成功架設無線遙控監測攝影機,讓全球生態學者能透過網路,即時觀測園內動植物生長變化,監測洪水及土石流警訊後的另一次突破。

這些海下遙控監測的測試成功,不但是全球目前首先實際在野外自然海域架設的實例,也讓台灣的生態觀測格網 (Eco-Grid)計劃,由陸地走入海域,成為領先國際的重要技術突破。

目前,澳洲海洋科學學院 (AIMS)主導的大堡礁國家公園的研究團隊,已尋求合作機會,預計年底開始合作跟進;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UCSB)主導,於大溪地茉莉雅 (Moorea)島的美國長期生態研究唯一珊瑚礁研究,已於8月正式成立,開始跟進。

這項計劃已進行九個月,目前已獲得初步成果,裝設的三部機組可以同時觀測三處不同型態珊瑚礁棲地的生態,研究單位將於明天召開記者會發表這項成果。

研究單位指出,核三廠入水口因有的防波堤可擋掉颱風大浪的衝擊,且二十四小時不停的冷卻水帶入充分的浮游動物,讓在入水口內成長的珊瑚成為目前台灣成長最好的珊瑚礁生態系。

再者,許多稀有珍貴的珊瑚礁魚類都在入水口的庇護下成長,充分發揮海洋保護區的成效。這項實況展示也具有推動台灣劃設海洋保護區的教育宣導功能。

推動這項計畫的成果,還包括了研究人員不必親自下海,可以在實驗室或在家中透過電腦網路系統監測海洋生態,也可以觀察到一些過去因潛水人的干擾而觀察不到的一些害羞魚類,以及海洋生物的攝食、生殖、領域,或打鬥等行為。

這項技術的突破是由中研院、國網中心、海生館及台電四個單位共同合作的成果。

這項技術未來可應用在潛水較危險且較深的海域生態研究,如人工魚礁等的效果調查、潛水旅遊熱門地區的海底調查、海洋保護區或海底軍事區的監控以防止違法入侵等。

未來透過這項海底遙控的技術,甚至人人可在家中隨時欣賞到珊瑚產卵的實況。台電正在興建核三展示館,到時可就近將墾丁海底珊瑚美景、魚兒熙攘的實況在展示館內利用大型電視牆即時轉播,將成為目前國際上僅有的海底現場轉播海洋生態的展示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