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理健康嗎

許又新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7月4日訊】
對自己的態度:心理健康六種標準之一

  心理健康與精神障礙構成了人類精神活動的兩極。K·Jaspers說得很有道理:理解極端是理解常態的鑰匙,而不是相反。

  精神障礙是一個臨床診斷概念:症狀必須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幷且持續足够的時間,或在某一時段裏以一定頻率反復出現,才符合臨床診斷的標準。因此,沒有精神障礙幷不等于心理健康。就這個意義說,心理健康是一種理想的狀態,所以才值得我們大家去追求。

  我從六個方面對心理健康進行描述,所謂六個方面,也就是六種標準。這六個方面有某些重叠之處,却更能充實心理健康這一概念的內涵。同時,作爲對比,我們會隨時將相應的精神障礙或心理不健康的各種情况聯繫起來,這樣,我們有可能對心理衛生和精神病學的研究物件和領域獲得較全面的把握。

  一、對自己的態度

(1)必要時能够清楚地意識到自己

  能看清自己的長處或短處。在成功時不致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而得意忘形,而在失敗時又能看到自己曾經遭受過失敗,幷克服過困難,不致悲觀沮喪。

  不健康情况有兩種:一是幾乎時刻忘不了自己,尤其是在社交場合下,總擔心自己的弱點會流露出來,擔心自己會緊張、不自然甚至臉紅、口吃等,這是社交恐懼者常有的尷尬。另一種情况是長期對真實自我的壓抑,誤將理想的我當作真實的我,有苛求、完美主義等尖銳的心理衝突,而持續下去便是神經症。

(2)能把自己客觀化

  實際上是對自己有一個恰如其分的評價。站在別人或社會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才能恰當地評定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過分孤僻,很少與別人交往,缺乏溝通的人,對別人缺乏理解,也就不大可能瞭解別人對自己的評價,這樣的人很難恰當地評價自己。

  常見的不健康情况是自卑,而自卑的通常代償則是追求優越感,這些都容易導致心理衝突,人際關係失諧以及適應社會困難,嚴重者則遲早陷于精神障礙之中,很可能對自己過分挑剔,或者頑固地堅持己見,一遇挫折或失敗則歸咎于人,甚至漸入偏執狀態。

  由于不能客觀、恰當地評價自己,這種人往往虛榮心重,缺乏精神上的脊梁骨,要靠別人的認可和贊賞才能支撑。這種人也可能傾向于把別人實際上與自己無關的言談、表情和舉止誤認爲是針對自己,幷且認爲帶有拒絕或蔑視的含義。

  顯然,經常對自己有恰當的評價,對于揚長避短,發揮潜力都是必要的,而這樣的生活歷程也就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過程。

(3)關于自我的情感

  心理衛生文獻最常提到的是,一個人應該接受(日本學者稱之爲“悅納”,更佳)自己,包括弱點和缺陷。

  實際上,每一個人真實的自己與他理想中的形象總是差距,但真正健康的人不爲自己的某種心理缺陷而抱怨,甚至在生活中很少爲它們操心。當然,我們不應該誤以爲健康人總是自滿自足的,應該說,健康人看待自己的缺點就像看待這個遠非美滿的客觀世界一樣,不論生活帶來什麽,一概加以接受(不否認、不拒絕、不掩蓋回避),這是一種健康的關于自我的心情。

(4)身份意識

  有的心理學家特別强調身份意識在一個健康人發展中的重要性,認爲身份是人格發展的第五個階段(前面四個階段是:基本的信任、自主、創造性或始動性、勤奮),自我意識的同一性是成功地渡過既往連續四個階段的經驗自然積累起來的內在資本,使得一個人確信有能力保持內在的統一性和連續性,而這恰與他在別人心目中的統一性和連續性相匹配。

  一個人身體難免會患病或受傷,體型有時會改變,具有確立了的身份意識的健康人不會出現自我混亂等體驗。這意味著,體象與身份意識有關,但健康人的身份意識不會因心理社會和身體的干擾而發生改變,反之,體象障礙常常跟身份意識尚未牢固樹立有關。

  一個人在與不同的別人打交道,或在不同社會處境下往往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不論角色如何變化,身份意識都保持它的統一性。有幾種形式的角色累贅(rolestrains)是與身份意識相聯繫的。

  青春期的身份危機(identitycrisis)是不少人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加以克服的。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長期目標、職業取向、交友的模式、性取向和性行爲、對群體的忠誠以及價值觀等來評定他的身份意識是否已經樹立。

  精神創傷或心理衝突可以破壞不大牢固的身份意識,出現人格解體或發作性身份障礙(屬于一種分離性障礙)。

  某些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等)也可以破壞身份意識,出現各種特殊的精神症狀。@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孩子看電視看出“病”
男人為何會愛上很多女人
尹馨走出憂鬱症 將參加「寒夜2」演出
冷靜的波蘭斯基 誠實的「戰地琴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