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污水下水道普及率低政府有意BOT但有瓶頸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6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得倉台北十五日電)今天在一場民間舉辦的污水下水道發展座談會中,有關研究報告提報台灣地區的污水下水道系統普及率偏低,導致河川、生態等環境負荷過重,政府雖然想要提高普及率,但受限於財政、工程等現實面影響,想要借民間參與投資推動BOT案,不過仍有許多瓶頸待克服。

由時報文教基金會所舉辦的污水下水道發展座談會,今天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行,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執行長葉俊榮指出,污水下水道系統是很容易被遺忘的問題,因為它是一個利益分散的公共設施,在推動上不如利益集中型的公共建設,不但需要當政者的決心,也需要各項因素的配合,但過去經常被忽視。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副署長張祖恩表示,就台灣的人口密度壓力和各種產業的密度來說,台灣的環境負荷相對較其他國家都來得高,可是台灣的污水下水道系統普及率卻偏低,因此有更迫切的需要來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

以日前公佈的環境數據來說,台灣地區未受污染和輕度污染的河川長度的逐年縮短,但中度和重度污染的河川長度卻是高達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主要水庫的水質也有優氧化增加的現象。

就台灣地區的河川污染來源來說,百分之二十六是家庭污水、百分之五十五是產業污水、百分之二十是蓄牧,但就污染量來說,家庭的生活污水就佔百分之五十二,產業只有百分之三十三,蓄牧只有百分之十五,。

張祖恩認為,就現階段來說,河川污染整治是當前環保署最重要的工作,但過去由於著重經濟發展,輕忽污水下水道建設,使得普及率偏低,目前在未能立即提高普及率情況,只有以簡易的自然淨化、社區處理方式來降低生活污水對河川的污染。

內政部營建署長柯鄉黨指出,民國四十八年台灣地區第一個污水下水道系統在南投中興新村建立,至今仍在使用中,七十八年以前陸續都有投入興建,但都沒有什麼規模,雖然近十餘年都有經費投入,但隨著經濟發展和政治民主,推動上更加不易。

柯鄉黨指出,依污水下水道法的規定,中央主管機關在內政部,但相關事務卻屬於地方政府,在財政和人力的不充份下,地方政府多半偏廢,少有污水下水道系統的建設。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吳榮義指出,日前行政院曾經要求規劃「促進民間參與污水下水道系統建設推動方案」,他也明白指出,目前污水下水道BOT案執行困難所在,包括污水處理廠土地徵收不易,易遭抗爭、牽涉後後巷違建,用戶接管困難、使用費開徵不易,形成投資風險。

吳榮義也指出,在策略上,應整合現有的收費機制,落實使用者、污染者付費的公平理念,規劃以水污費作為平衡使用者及污染者付費公平的工具,並藉由全體用水者共同分攤下水道建設營運成本,經由專款基金操作為永續財源的基礎和設定替代方案。吳榮義表示,推動BOT興建污水下水道系統,必須要有經濟誘因和其他因素配合,現階段應以土地已取得的地區優先推動為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