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萬「疫」 保健大作戰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4月30日訊】 據自由時報4月30日報導,台灣SARS通報病例數逐日攀升,此時擔驚受怕無助疫情控制,若能響應採行預防措施,才是最佳自保之道。自由時報針對SARS的可能傳播途逕、有效的預防方法及如何提升免疫力等議題做一專題報導,希望對抗SARS有所助益。

認識SARS

中國廣東在去年十一月中旬發現首例SARS病例,之後疫情逐步蔓延,今年三月香港、加拿大、印尼、新加坡、越南及台灣也紛紛傳出疫情,全球累計迄今已有五千多位SARS病例,死亡人數三百餘人,死亡率約在三至六%間。

香港、美國及台灣等地皆已從部分SARS患者的檢體中培養出變種冠狀病毒,這種病毒可以在人體外生存三至六小時。現行醫學界研判,「經口傳染」及「飛沫傳染」是SARS兩大可能傳播途逕,一般人如果手部觸摸沾染有病毒的物品後,再揉眼睛、挖鼻孔或摸嘴巴、拿食物,或是吸入病人打噴嚏或咳嗽時噴出的飛沫(相距一公尺內危險性較高),若進入人體的病毒活力強、數量多,本身的抵抗力也不佳時,便可能致病。

一般人感染後的潛伏期約二至十天,之後可能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部分患者在出現肺炎變化後,可能合併其他病原的感染,而加劇病情的惡化。迄今雖無特效藥可以治療,但若能及早就診,接受妥適的醫療照護,絕大部分的患者都能夠康復。

測耳溫 37.5度就是發燒

SARS疫情延燒,連帶造成耳溫槍熱賣。真的需要天天量體溫嗎﹖耳溫槍應該如何使用﹖買不到耳溫槍是不是沒有別的替代品呢﹖

醫師表示,民眾如果沒有在四月十五日後去過和平醫院,或先前沒有出國旅遊、也未接觸過疑似病患,並不需要太擔心而天天量體溫﹔除非自己感覺好像有發燒的情況,才需要測量體溫。遇有發燒現象,最好戴上口罩就醫診治。

耳溫槍該如何使用﹖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彭純芝指出,耳溫槍主要是感應耳膜的變化來代表體溫,所以測量時一定要對準耳膜。由於外耳道不是直的,測量時最好將耳廓稍微往後上方拉。

耳溫槍雖然可能不及水銀體溫計精準,不過,誤差在可接受範圍內。但有些情況可能會影響耳溫槍測量結果﹔彭純芝指出,除了耳垢太多,可能影響測量的準確性外,包括急性中耳炎、外耳炎等耳疾患者,也不太適合量耳溫,並可能造成孩童不適。

此時可以視幼童的年齡與狀況,改用肛溫計、口溫計或測量腋溫。測量肛溫時應該將潤滑過的肛溫計前端插入二點五至三公分,適當固定體溫計,約測量一至三分鐘。

口溫計只適合意識清楚、五至六歲以上的對象﹔測量時應該將口溫計放在舌下,約測三分鐘。剛喝完熱水或冰水則不準確。

使用腋溫計,則必須將體溫計放在腋下夾緊,時間約五分鐘左右。一般來說,由於肛門最接近身體中心點,鄰近許多人體臟器,密合度也較高,所以測量到的體溫最高;舌下溫度,也就是「口溫」,溫度較肛溫低;而耳溫一般來說又略低於舌下溫。 一般腋溫達三十七度即是發燒,舌下溫是三十七點五度,耳溫介於前兩者間,約三十七點二度,肛溫則達三十八度以上才算發燒;目前衛生署是以耳溫三十七點五度作為體溫篩檢的發燒準則。民眾在使用耳溫槍前宜先詳細閱讀說明書。

馬偕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呂宜興表示,由於體溫可能會受到個人一些生理狀況影響,因此民眾如果量體溫時發現發燒或體溫很低,不妨過一段時間之後再量測一次。

此外,民眾如果發現每次量出的體溫雖然沒有高燒,但是一直在邊緣值,也值得多加注意。

濕搓沖捧擦 洗手五原則

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疫情升溫,民眾心理的恐慌也持續上升,不過,醫師表示,與其隨便購買來路不明的保健食品,或是時時刻刻戴口罩,更重要且不容忽視的應是「勤洗手」﹗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張上淳表示,SARS的不明病原透過「經口食入」感染的可能性相當大,因此必須懂得正確的洗手方式,對於防疫更顯得相當重要。

張上淳說,除了醫護人員及患者親友在照護感染病患時,可能會因為沒有確實洗手,而導致患者的體液、唾液、分泌物等隨著雙手感染照護者之外,本身亦可能受到感染。

患者咳嗽時,也會使得帶有病毒的飛沫四散於空氣、家具與患者經過及接觸的物件上,如果民眾觸摸到這些飛沫,再去觸摸嘴巴,就有可能把病毒吃進去。

因此民眾在用餐前,或是打噴嚏、咳嗽、如廁、幫嬰幼兒換尿片後,都應該用肥皂仔細清洗。切勿沒洗手就觸碰口、眼、鼻。 台大醫院護理師也指出,洗手前應該先將手上的飾物除下,先將手沾濕,再使用一般肥皂或洗手乳,仔細地雙手相互間搓揉,包括手指、手掌、虎口、指甲縫都要仔細搓洗,手腕也不能錯過,搓揉起泡約十至十五秒後,沖淨雙手,並捧水沖洗水龍頭後,再擦乾或烘乾雙手。

SARS可能病例 全都發高燒

感染SARS可能會出現那些症狀?衛生署SARS專家委員會召集人陳建仁分析國內早期二十七名SARS可能病例後發現,所有患者都出現發燒症狀,這項危險病徵值得民眾注意。

陳建仁表示,這篇研究是以國內二十七名SARS可能病患進行分析,其中男性佔了七成,女性只有三成,平均年齡為四十一歲。

進一步分析結果發現,國內的SARS可能病例發燒率為百分之百,其次分別為咳嗽九十六%、肌肉痠痛七十三%、腹瀉六十七%、有痰五十三%、呼吸困難五十%、嘔吐噁心五十%、胸痛四十二%、頭痛四十五%、流鼻水三十三%。

他強調,SARS可能病患送醫治療後,大多發燒到攝氏三十八點七度,其中有九十%的病人淋巴球偏低、肺部異常者佔了五十七%,白血球偏低的比率為二十二%,還有四十八%的病人出現血小板偏低的情況。

振興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郭志緯表示,病患感染SARS發病之後,胸部X光會顯示出瀰漫性肺炎,呼吸衰竭的現象,而且症狀比其他的病毒或細菌引發的非典型肺炎還嚴重。

郭志緯說,SARS病患的主要發病症狀包括高燒超過三十八度以上、咳嗽、呼吸急促、呼吸困難等,有些患者還會出現頭痛、肌肉僵直、食慾不振、倦怠、意識紊亂、皮疹及腹瀉等症狀。

他提醒有些患者感染SARS病毒之後不一定會發病,還有些人感染之後發病,但症狀就像感冒一樣輕微,患者不易察覺,醫師也很難做出正確診斷,至於發病後症狀較嚴重者,胸部X光可以檢查出肺部兩側都出現浸潤現象。

呼吸道感染者 都應戴口罩

SARS風暴以來,街上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究竟為什麼要配戴口罩﹖是不是所有人都要配戴口罩﹖又該如何正確戴口罩﹖未必所有人都知道。

醫師強調,其實真正該戴口罩的是生病的人,一般人如果呼吸道受感染,戴口罩有助防止疾病傳播。但目前由於疫情不明,一般建議民眾赴醫院探病、照護病患及出入人多的公共場合,還是應該戴上口罩。

哪些人應該配戴口罩﹖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邱南昌強調,有病的人就應該戴口罩,而不是人人恐慌到處戴口罩。

不過,由於目前疫情未明,以香港衛生部為例,即建議凡是有呼吸道受感染症狀的人,以及曾與SARS患者有過緊密接觸的人,都應該戴口罩。

此外,照顧患者和到醫院探病的人、負責處理食物的工作人員,以及一般民眾如果身體狀況不佳,於出入人多的地方、公共場所時,也可以配戴口罩,保障個人健康。

由於目前市面上有多種口罩,建議民眾在戴口罩之前,應該先看清楚包裝上的配戴指示,應依照指示配戴口罩﹔例如綠色的外科手術專用口罩,除了一定要讓口罩緊貼面部之外,也應該注意口罩有顏色的一面向外、繫緊固定口罩的繩子。配戴口罩前後都應該要清潔雙手。

照護患者或探病配戴口罩應該使口罩緊貼面部、注意是否密合,口罩應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把口罩上的金屬片沿鼻樑兩側按緊,使口罩緊貼面部;一般情況下,外科手術口罩應每天更換。

口罩如破損或弄髒,應立即更換。棄置的口罩應用塑膠袋封好,才放進有蓋的垃圾桶。

篩檢帶原病患 有試劑了

台大醫院SARS免疫螢光檢驗試劑昨日完成測試,確定已可上路進行臨床檢測﹗該院指出,初步檢測結果顯示,該試劑對於可長期存在SARS感染者體內的免疫球蛋白G(IgG)約有九成以上的檢出率﹔至於原先擔心該試劑可能連普通人類冠狀病毒也一併檢出、導致特異性不佳的問題則未發生,因此確認該試劑足以進一步作為臨床檢測使用。

不過,台大醫院強調,這項試劑僅適合在患者遭感染二週後檢測使用,仍須於早期合併運用PCR反轉錄聚合連鎖反應檢測,才能達到最佳的篩檢效果。這項試劑的初期試驗總計使用十名正常民眾的血清,以及十名發病患者的血清來測試。

台大醫院SARS研究團隊召集人楊泮池教授指出,該檢驗試劑初步使用顯示,對於長期可在感染者體內存在的免疫球蛋白G(IgG)反應相當不錯,且能監測到病毒效價,表示敏感度佳、偵測能力好。但試驗也顯示,該試劑對於患者急性期體內才會出現的免疫球蛋白IgM的檢出結果並不理想。

不過,這可能與收集血清的時間不好,錯失了IgM出現的時間有關,未必表示該試劑無法檢出IgM。未來研究團隊將針對血清採集的時間再行調整,進一步確認真正敏感度與特異性。

目前PCR檢驗礙於採檢技術及採檢時點,約莫只有五十%到六十%能檢測出,因此如果能與適合在病人感染後兩週,可使用的免疫螢光檢驗配合,兩者互補,將對流行病學的調查相當有幫助。

幫助我們進一步了解究竟有多少接觸SARS病毒的人可能遭到感染、感染者中有多少會發病、其中又有多少會出現重症等病毒特性,為防疫網再添一道有力的防線。

不過,檢驗試劑的研發工作並未因此停止。台大醫院病毒檢驗科主任高全良教授指出,由國外經驗顯示,目前仍擔心會不會有其他不同病毒共同產生作用,因此實驗室仍持續進行其他測試當中。

飲食六類俱全 捍衛健康

對抗SARS,強化自身免疫力是可行的方式之一,專業營養師提醒民眾,均衡飲食、運動、適時紓解壓力、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可以提升抵抗力,即使感染病毒也能克服病症。

國內出現SARS死亡病例後,民眾對SARS的恐懼倍增,紛紛尋求對抗SARS的妙方,董氏基金會營養組主任許惠玉認為,與其聽信傳言、尋覓偏方,不如每天吃二份水果及三份蔬菜,捍衛身體健康。

此外,採取「六類俱全、聰明分配、飲食多樣化,及節制油、糖、鹽」的飲食原則,可以讓身體獲得充分的營養素,建立體內優質平衡的環境,產生自然防禦的力量,奠定捍衛健康的基礎,也是有效預防SARS最基本的防護。

許惠玉解釋,飲食「六類俱全」就是要從五穀根莖類、蔬菜類、水果類、蛋豆魚肉類、奶類、油糖鹽類等六大類食物中,攝取各種身體所需的營養素;而這六大類食物的攝取應依飲食金字塔的比例分配原則,以五穀根莖類為主食,攝食大量的蔬菜類和水果類,適量的蛋豆魚肉類和奶類,以及少量的油糖鹽。

人體所需的營養素超過四十種以上,由於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一次提供人體所需的各種營養素,常常變換選擇不同的食物,讓食物之間以相互彌補的方式,做「聰明分配」,才能幫助人體達到營養上的平衡。

飲食多樣化也就是不要特別偏食,自助餐的選菜方式就是飲食「多樣化」的方便管道,選擇「多樣」菜色、並且「常常變化」菜色,即可達到多樣化的飲食原則。這樣的作法不僅可以降低特定營養素不足或過量的危險,也能夠避免攝取過多伴隨食物而來的特定污染物。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北京疫情 「再加上一個0也不止」
北京610改行 專抓非典患者
DIY防SARS洗手露 效力更持久
WHO6月舉行SARS科學研討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