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軍軍事和宣傳攻勢兩面受阻

標籤:

【大紀元4月2日訊】(中央社記者陳正杰卡達首都杜哈特稿)美英等國聯軍在對伊拉克開戰三天之內,便一舉攻到巴格達城外,但此後攻勢就少有明顯進展,速戰速決的預言並未實現,另外,在勝負具有更大潛在意義的宣傳戰方面,聯軍的攻勢也遇到障礙。

十二天交火的情況,讓人不禁想到,如果伊拉克政權的發言人不是火氣十足的新聞部長沙哈夫,而是一位貌美而英語流利的阿拉伯女子,聯軍如何能夠招架?

在伊拉克新聞部的簡報中,沙哈夫不論是用英語答覆問題,或透過傳譯解說,都時常讓人聽得一頭霧水。

  儘管如此,他在記者會中提出的各項指控,特別是伊拉克平民死傷的情形,經過獲准留在巴格達的媒體報導後,往往成為波灣地區媒體的頭條新聞。

較顯著的例子,包括三月二十六日巴格達住宅區一起造成十幾人死亡的疑似飛彈攻擊,和幾天之後一起發生在巴格達一座市場的類似事件。

  另一起廣受注意的事件,是有七名伊拉克婦孺三十一日在伊南城鎮那加福附近的一個檢查哨遭美軍射殺。這起事件有美國華盛頓郵報的記者目睹。

  這些事件廣受波灣媒體甚至西方主流媒體的報導,但在杜哈中央指揮部的每日新聞簡報上,美國的將領多次以「仍在調查中」輕描淡寫帶過。對照每次簡報開始時突顯聯軍精準打擊能力的照片和錄影,這樣的回應顯得格外諷刺。

  聯軍無法明確交代這些事件發生的情況,讓伊拉克政權先聲奪人,加深阿拉伯世界對聯軍未能防範無辜傷亡的印象,結果是使聯軍贏得伊拉克民心和化解阿拉伯世界反戰和反美情緒的努力大打折扣。

  在杜哈採訪的紐約雜誌記者伍爾夫說,採訪這次戰爭的記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目前伊拉克境內隨軍採訪的記者,每天傳回他們所能窺見的侷限角度,另一類是在杜哈或科威特等戰場週圍的記者,每天被餵食不是新聞的新聞。

  確實,隨軍採訪記者所能真正見到的,只是他所配屬單位的戰況。一旦這個單位遭到攻擊,對當時在場的記者來說,可能彷彿第三次世界大戰已經到來。

戰爭爆發十二天以來,從前線不時傳來事後必須更正的訊息,時常就是因為隨軍採訪記者所見的並非對伊戰事的全局,甚至不是他鄰近的戰況的全局。

在伊拉克境內的隨軍記者不過數百人,而在聯軍每天採取的軍事行動當中,在鏡頭和記者目光以外進行的部份,很可能遠遠超過有媒體報導的比例。

因此,誠如中央軍區指揮官佛蘭克斯所說,地面部隊在開到巴格達城外約一百公里處之後未再前進,不代表攻勢就停頓下來。

 開戰十二天之後,除了伊拉克境內有美軍部隊這個主要不同點之外,二次波灣戰爭似乎回歸前一次戰爭的模式。跟十二年前一樣,聯軍目前主要在靠空中火力打擊伊拉克目標,為地面攻勢預做鋪路的工作。

 聯軍是在兩個階段的行動失效之後,做成這樣的調整。第一階段是在二十日凌晨企圖藉巡弋飛彈和空襲一舉消滅海珊,第二階段是所謂的「震撼與攝服」攻勢。

幾天的猛烈炸射加上地面部隊快速進軍均未達到使伊拉克屈服的目的,戰局便出現目前的相對低潮。

 如果布希政府不因外界的批評而自亂陣腳,聯軍推翻伊拉克政權的目標,仍然完全有達成的可能,而在增兵之後的下一波地面攻勢,很可能是這次戰爭的關鍵,只是在戰略調整的同時,在宣傳戰方面,聯軍也需要拿出更有效的策略,才能扭轉目前的劣勢。(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時事金掃描】中共被下通牒?共軍現阿拉斯加
法輪功7·20反迫害25周年 法國政界支持
俄裔夫婦涉間諜罪被捕 澳總理指責俄干涉內政
【環球直擊】25年風雨路 法輪功學員華府燭光夜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