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際研討會論中日關係

學者: 中日糾紛不斷 建交時先天不良

標籤:

【大紀元11月7日訊】(美國之音記者歌籃報導)   中國民間今年以來在觸及中日關係時,顯示了日益矚目的民族感情;中國政府一邊繼續抵制日本首相訪華,一邊在溫和的外交大戰略和激動的民情中迷惑。在日本名古屋最近舉行的《激動的世界與中國》國際研討會上,中日關係成為講台上下的焦點之一。

*歷史問題成為雙邊關係障礙*

主持這次研討會的名古屋大學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加加美光行說,中日之間糾紛不斷,是中日建交時先天不良。他說:“72年中日政府宣布關係正常化時,中國自動放棄了要求戰爭賠償權,這一點沒通過一個重要手續,就是讓百姓自由討論。雖然有很多人可能不同意,但如果有討論的話,就容易諒解”。

加加美說,從中國百姓最近在電腦網絡上表達的意見來看,歷史問題造成了非冷靜情緒。但回顧中日80年代起的糾紛,不難發現中國的抗議很少有效。

扶桑社前年還出版了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教科書,結果是因只有11家學校採用才不了了之;釣魚島問題已成領土糾紛的“慢性病”;靖國神社問題,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最近在競選演講中仍宣稱繼續參拜。

*中國的抗議有時是干涉內政*

旁聽研討會的名古屋大學講師柴田哲雄說,中國的抗議有時是干涉他國內政。他說:“比如中國政府強迫泰國政府鎮壓法輪功大會、現在中國政府強迫日本政府不讓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訪日。給誰簽證,是日本政府的主權,但是中國政府像對國內問題一樣干涉”。

柴田說,日本侵略中國,應該賠償,而不是經濟援助,這是雙方外交的失敗。對中國的抗議,日本並非都不理解,例如加加美和柴田都說不贊成小泉參拜靖國神社,但在日本,越來越少人支持中國。如果小泉未來4年執政期持續參拜靖國神社,以後的首相繼承的話,中國又怎樣面對這一難題?

*中國對日政策可能有更高的視點*

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時殷弘說,中國對日政策可能有更高的視點。時殷弘說:“可以預料,中國政府會堅持兩條,第一是以史為鑑,但是中國政府很清楚,中日關係中還有台灣問題、其他戰略、中日經濟關係等,所以中國政府不會因為一個具體的歷史問題而過份妨礙中日政治、經濟關係”。

時殷弘與《人民日報》前評論員馬立誠因主張不必再糾纏歷史問題、以中國的整體外交戰略對日新思考,使他們過去一年在中國電腦網絡上遭遇了激烈譴責。

他們說,也許對日政策從來都是中國對西方戰略的一步棋,但在難以控制輿論時,從未嘗試令國民理解國家戰略,中國政府才痛感曲高和寡。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公視戲劇孽子獲亞洲電視獎五項入圍
常安:人民日報被封殺之後
日本對毒气泄漏事件以協力金的名義支付三億日元
中日數字對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