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20年匯流 公投水到渠成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黃維助╱特稿) 儘管公民投票已是國際民主潮流的普世價值,但台灣推動公投立法的過程卻是路途多舛,尤其早年忌憚觸動統獨議題的敏感神經線,島內部分人士始終視公投為洪水猛獸,但經過這十幾年政經時空環境的轉變,以及明年總統大選效應的影響,公投立法已出現水到渠成的契機。

 翻開台灣推動公投制度的史頁,從早期的黨外、獨派人士,一直到民進黨、台聯,其倡議的公投論述及發動的公投運動,幾乎可以屢敗屢戰來形容。自一九八○年代起,為建立公投制度,從民進黨黨綱論述的演進、街頭遊行、地方公投實戰,到國會殿堂上的立法攻防,均可見台灣公投推動進程的歷史軌跡。

 「台灣的將來應由台灣住民決定」,這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人權宣言」內容,這也是台灣第一個公開提出「住民自決」觀念的組織。而素有「蔡公投」之稱的民進黨立委蔡同榮,旅美近三十年,返台後不斷推動公投理念,並在一九九○年召集成立「公民投票促進委員會」,成員涵蓋兩百餘名律師、醫師、教授、宗教人士及企業家。

 公投促進會楬櫫的理念是「推行公民投票運動,由台灣住民決定重要公共政策、憲政改革或台灣前途」;該會成立不到兩年,即陸續在北中南舉辦三場公投大遊行。

 第一場是一九九一年五月,以紀念舊金山和約四十週年為訴求,在台北市舉辦「公民投票進入聯合國大遊行」;同年十月二十五日,以退出聯合國二十週年為訴求,舉行「高雄一○二五大遊行」,要求政府舉辦國際監督的公民投票,決定是否以台灣名稱進入聯合國;到了一九九二年二月,第三次公投遊行在台中市登場,這次是以上海公報簽訂二十週年暨紀念二二八為訴求,以遊行活動凸顯上海公報忽視台灣人意願。

 儘管缺乏公投法源,迄今已有多次地方公投的實例,除民國八十七年立委選舉時,台南市政府實施是否贊成或反對台灣被中國併吞的公投議題涉及國家主權外,其他地方公投議題包括後勁五輕、貢寮核四、北縣市核四公投、汐止道路開發、三峽老街和台中縣拜耳設廠案、坪林公投等。

 不只台灣島內催生公投的聲浪逐漸浮現,獨派的代表性組織│台灣人公共事務會,也在海外發聲相呼應。

 民進黨於一九八八年通過的「四一七決議文」,除提出台灣國際主權獨立論外,亦宣示台灣國際地位的變更,必須經台灣全體住民自決同意;到了一九九一年,民進黨五全大會通過台獨公投黨綱,明確將「公民投票」納入黨綱,強調台灣建國及制憲主張由全體台灣住民公投決定;到了一九九九年,「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投方式決定」的「台灣前途決議文」,成為台獨公投黨綱的轉型論述。

 一九九○年五月,已故立委盧修一等五位民進黨立委組成新國會聯合研究室,並提出民進黨首部公投法草案,而從二屆立院起,民進黨即不斷展開公投立法攻勢,與在立院擁有多數席次的國民黨周旋,但最多僅闖入二讀程序即宣告失敗。

 時序發展到第五屆國會,在明年總統大選效應催化及多數民意均認同公投是人民主權直接體現的潮流下,原本只接受創制複決法的國親陣營,也改弦易轍,並與民進黨等泛綠陣營進行公投立法「大躍進」競賽,終使公投立法成為朝野的共識,儘管過程仍是波折不斷,但今天立院院會就可能成為台灣公投立法大業能否克竟全功的關鍵攤牌時刻。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