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院內感染 每年七千病患枉死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1月30日訊】有些患者迷信待在醫院愈久愈好,總覺得要「徹底治療好」才要出院﹔有些民眾因為有健保就經常逛醫院,覺得反正有健保給付,多看幾家不吃虧。

據自由時報1月30日報導,其實不但沒病應該少進醫院,就算有病住進了醫院,只要病況允許就應該儘早出院。因為根據監察院調查估計,台灣每年病患赴醫院治療,卻發生「院內感染」的病人總數至少有十六萬人,因而死亡者更在七千人以上﹗

以民國八十九年春天,高雄某醫學中心發生的台灣流行病史中,最大宗的院內感染退伍軍人症為例,同樓層就有十名內科患者同時感染。

事後調查人員在該院中央空調冷卻水塔檢體中檢出含退伍軍人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達二十%以上,是主要致病來源。

先前北區一家醫學中心的小兒外科加護病房就有一位幼童住進加護病房後才開始冒水痘,雖然醫院緊急將他隔離,但同一病房的另兩名住院幼童還是遭到感染,另外幾名病童也有部分檢出抗體。

傳統上對「院內感染」的定義是,病患在住院三天之後所發生的感染,但也有一些病患並非住院感染,只是因為器械消毒不當,讓使用同一器械的患者遭到同一病原感染。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多年前北部一家醫學中心因未更換導管,導致多名患者感染瘧疾事件。

除了水塔、儀器可能成為感染媒介,醫護人員的手也是造成院內感染的重要媒介,甚至連他們隨身攜帶的呼叫器也可能成為病菌孳生源。

美國曾有一篇研究分析醫師隨身攜帶的呼叫器後發現,其中半數以上有致病菌。國內則曾有調查顯示,台灣地區醫師看病後會洗淨雙手的比率不但不到一半,甚至連四成都不到。

「院內感染不可能沒有﹗」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邱南昌表示,除了來自於環境的外源性病原之外,正常人身上的「正常菌落」,對於免疫力差的人也有致病危機。因此民眾一定要了解,院內感染只能儘量減少,不可能消失﹗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指出,醫院裡最常見的感染菌種是大腸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此外長期置放導尿管、接受靜脈注射和長期使用呼吸器的病患,都是容易被感染的高危險群。剛開完刀的傷口、侵入性檢查或治療,也都有可能受到感染。

不過,各大醫院近年來都已經陸續成立感染管制單位嚴密監控,以降低院內感染機率。邱南昌說,以馬偕醫院為例,十幾年前就已經成立感染管制小組,包括儀器、工作人員、用水、病房設備等,每一點都謹慎管理,才能在問題發生前就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院內感染雖然可怕,但是採取適當的措施還是可以降低院內感染的機會和死亡率。不過小孩、老人家、孕婦或大病初癒的人應減少到醫院次數,以免變成院內感染的「倒楣鬼」﹗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