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時空】台海上空最後的空戰 究竟誰贏了

人氣 2701

【大紀元2024年06月30日訊】現在台海正處於台美斷交後最微妙的時期,中共在台灣周邊不斷軍事演習,同時也打破以前的默契,屢屢跨過台海中線,以灰色地帶戰術不斷壓縮台灣國軍的預警時間。

在台美斷交之前,台灣國軍獲得了美國的最先進武器,包括戰鬥機,偵察機,與對岸的共軍頻繁交手。

1967年發生的一一三空戰,是國軍與共軍在台灣海峽上空的最後一場空中衝突,台灣出動了最先進的F-104星式戰鬥機,而共軍則派出了殲六進行攔截,但雙方公布的戰果相反,都宣稱自己贏了。到底這場空戰是誰贏了呢?今天,我就帶著大家還原一下這場台海最後的空戰。

空戰起因竟是為了偵察潛艇

1967年前後,中共海軍的潛艇部隊疑似在廈門水域進行活動,對台灣海軍在台灣海峽的制海權或是運補外島等任務,都可能形成重大威脅,於是台灣空軍派出RF-104G偵察機,在1月13日拂曉時,前往廈門海域進行偵察。

由於軍情緊急,RF-104G拍攝的照片,落地後立刻沖洗判讀,但發現由於光線不足,照片清晰度不夠好,無法解讀出有用的情報,於是國軍決定當天立即展開第二次偵察行動!

由於第一趟偵察已經打草驚蛇,第二趟任務可謂戰雲密布,共軍勢必加強警戒,所以第二次偵照任務除了12偵察中隊宋俊華中校駕駛RF-104G偵察機之外,還有四架F-104戰鬥機準備進行掩護任務。

共軍確實已經早有準備,共空第8軍第24師的大批殲-6戰鬥機準備進行攔截,情勢一觸即發。

空戰過程 台灣中共說法不一樣

113空戰,台灣方面公開了詳細的作戰記錄,非常值得參考。而中共方面則沒有詳細經過,攔截報告相當粗略,不過公布了射擊照片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我首先介紹一下中華民國空軍的紀錄,用時間序的方式來描述:

1967年1月13日12點30分:共軍雷達發現,在福建省漳州東南方向145公里有一個光點,判斷是「敵空軍RF-104G偵察機」。共軍駐漳州殲擊航空兵第24師第70大隊,開始起飛2批共8架殲六戰鬥機準備進行攔截。

12點40分:在台灣清泉崗空軍基地警戒待命的空軍第三大隊第八中隊4架F-104G星式戰鬥機緊急起飛接應支援,長機飛行員是蕭亞民中校,二至四號機為胡世霖上尉、楊敬宗少校、石貝波上尉。

12點56分:偵察機RF-104G飛到廈門後,迅速爬升到11,000米高空,準備開始偵照作業。

13點整:RF-104G以接近2馬赫的高速飛到同安、惠安偵察後,再從湄州灣飛出中國大陸領空,並遭遇共軍8架殲六攔截。

13點02分:RF-104G偵照完畢進入返航路線,解放軍殲六戰機緊追不捨,RF-104G以最大後燃推力爬升到16,150米,改平後加速到2馬赫,希望能甩開殲六。

此時,台灣石門戰管中心引導在空中的四架F-104G進行支援。

13點06分:殲六追不上RF-104G,因此在共軍地面雷達導引下,轉向準備攻擊F-104G掩護機。

石門戰管中心觀察到偵察機已經脫險,但掩護機隊卻可能遭到敵軍攻擊的雙方航跡後,立刻呼叫F-104G脫離接觸返航。但長機蕭亞民立刻判斷,如果轉向返航,等於把屁股方向留給共軍追打,會讓自己陷於不利態勢,要求接戰並獲得同意。

13點07分:蕭亞民鎖定一架殲六並發射響尾蛇導彈,但導彈無法擊發。呼叫僚機開火,二號機胡世霖補上一發導彈,兩人都目擊殲六在泉州灣上空被命中,冒著黑煙墜落。

共軍剩餘戰機開始俯衝脫離戰場,正好飛進四號機石貝波的攻擊線上,於是四號機也跟著共軍戰機俯衝,進入福建省上空1,000多米時,發射一枚響尾蛇飛彈擊落殲六,並目視其著火墜海。

13點08分:F-104G進入返航航線,由於各機位置分散,而且入雲無法目視,長機以無線電點名,二三四號機都回答「正常」。

13點09分:石門戰管中心收錄到一聲「哎呀」。此時距離台灣島約60海里,長機再度點名,三號機卻遲遲沒有回應,才知道楊敬宗可能已經發生了事故。

13點20分:RF-104G與剩餘三架F-104G分別降落在桃園與清泉崗空軍基地。

中共方面的的攔截報告前段與國軍報告大致吻合,但交戰過程則不同。

共軍報告第二批4架攔截機中,由胡壽根駕駛的三號機,在地面戰管的指揮下,命令「右轉彎與敵機打對頭」。當時兩機距離只有20公里左右,立刻以最大機動能力右轉,一轉過來就發現「敵機」。

胡壽根發現幾乎是對向飛來的F-104G,立刻占領內側以稍微傾斜的角度,11點或1點方向,在距離約900米時對頭射擊,三炮門30毫米炮只有一秒的接戰時間,共發射了48發砲彈。

共軍報告稱,遭擊中的F-104G戰鬥機在惠安縣崇武西浮山島附近墜海,飛行員楊敬宗跳傘,但落海後死亡。

空戰爭議 台灣的記錄更可靠

共軍飛行員胡壽根回憶,這場空戰中根本沒有什麼反應時間,下意識的扣動扳機開炮,兩機很快就交錯飛過,因此他直到飛機落地都無法肯定擊落敵機,還覺得「打高了」,但事後沖洗出來的射擊時機頭照相機同步拍攝的照片發現,砲彈命中了F-104G的座艙附近。

共軍以照像紀錄,判定胡壽根擊落了F-104G戰鬥機,中央軍委除頒發一等功嘉獎令,並在漳州基地召開授獎大會。據傳,後來中共還撈起部分飛機殘骸與楊敬宗的遺體,但這部分沒有任何公開的證據。

不過後來,旅美退休航太工程師、軍史專家王立楨經過大量研究,包含訪談相關當事人與閱覽國軍「戰管抄本」,他判定,國軍確實擊落了2架共軍戰機。因為台灣戰管當時也有監聽解放軍的無線電呼叫,解放軍那邊「一直在叫其中兩架殲六」,後來突然出現一聲「不要叫了,回不去了!」才停止呼叫。

至於國軍的損失,可以判斷是因為意外造成的。首先可以排除誤擊的說法,因為以空戰時的戰機占位,石貝波俯衝去攻擊殲六,楊敬宗的飛機會在石貝波的後面,石貝波F-104G往前發射的導彈,沒理由打到在後方的飛機。

此外空戰結束後,三架F-104都透過無線電回報長機的點名,顯然此時所有人機都平安。但在「哎呀」聲之後,三號機楊敬宗就此失蹤。專家認為應該是楊敬宗「空間迷向」,接近台灣時降低了高度,但高速飛出了雲層,卻看到前面是海,發出「哎呀」一聲驚叫後,已經來不及拉起來,因此不幸墜海失事。

無論空戰在戰術上的勝負如何,一一三空戰中,國軍戰機衝進中國內陸領空開火,戰管呼叫石貝波:「你已經進入大陸上空,趕快出來!趕快出來!」都被記錄下來。因此美方相當不悅,認為國軍主動挑釁解放軍,從此更嚴格的限制台灣空軍進入中國大陸領空的偵照任務,戰鬥機部隊更從此不再進入中國大陸的領海或領空。

從各種公開的資料來看,台灣的空戰記錄相當完整,包括最不想讓美軍知道的戰管呼叫石貝波快從大陸領空撤出的錄音也都公開了,這些從側面說明的台灣空戰記錄的可靠性。而中共只憑一張照片就判定擊落了F-104,顯得太過於草率,很有可能是為了宣傳,將錯就錯。

雙方參戰的戰鬥機簡介

中華民國空軍派出的戰鬥機和偵察機都是F-104星式戰鬥機系列,是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設計的單發全天候超音速戰鬥機。

F-104屬於第二代噴氣式戰鬥機,追求高空、高速,並且裝備了雷達和空對空導彈。雖然F-104在美軍中服役時間很短,但卻成為盟國的主力戰機,中華民國空軍是第一個獲得F-104的美國盟邦。

F-104最大特色是強調高速性能,它是世界上第一種突破兩倍音速的戰機,機身非常修長,機翼面積不大減少跨音速阻力,但也造成起降時非常需要技術。全球平均飛行每10萬小時就會墜毀25.2架F-104。不過,墜毀事故大多集中在F-104的初期型號上,後期型號已經有了很大改善。

相當於量產型的YF-104A在1958年5月16日達到了2259.5公里/小時的速度,相當於2.12馬赫,創造了當時的世界紀錄,F-104成為了第一種能夠以兩倍音速飛行的實用飛機。

不過,為了滿足超音速設計的需求,F-104使用了不同於常規的機翼設計構型,機翼變得既短又薄。F-104的機翼因為太薄,沒有多少空間來裝其它設備,驅動副翼的液壓缸厚度就被限制在1英寸以內,油箱、起落架等全部都裝在機身中。這種設計導致F-104的續航力嚴重不足,作戰半徑只有680公里。而且F-104初期型號的最大載荷只有1,800公斤,外掛武器數量也受到限制。

台灣空軍參與113空戰的是改進型號F-104G,採用一台J79渦噴發動機,最大速度高達2.2馬赫。武器裝備是一門20毫米M61火神機砲,機翼與機身有7個掛載點,在空優作戰時,可以攜帶4枚AIM-9紅外線制導的響尾蛇導彈。

美國從1960年開始以「阿里山計畫」的名義向中華民國軍援F-104,1970年後美國轉為軍售北約盟國及日本除役的F-104。中華民國空軍通過11次阿里山計畫,共獲得了302架各型F-104,總共服役長達38年,飛行時間38萬小時,直到1998年退役。在這38年間共損失了114架F-104,共有66名飛行員喪生。

中共空軍出動的是當時大量裝備的殲六(J-6)戰鬥機。它是由瀋陽飛機廠以蘇聯米格-19戰鬥機為原型的授權仿製版本,1959年首飛成功,1962年開始服役,是中共空軍1960至1970年代的主力戰鬥機。

殲六採用兩台渦噴6發動機,最大速度剛剛超過1馬赫。殲六的初期型號性能平平,面臨著可靠性不佳,發動機壽命過短等問題,性能不如原版的米格-19。後來中共不斷改進殲-6,如更換發動機,將極速增加到接近1.5馬赫,還增加了雷達等航電設備,有些型號升格為全天候戰鬥機和戰鬥轟炸機,並可發射當時最新的霹靂-2型空對空導彈。還把戰鬥轟炸型殲-6重新設計成專用的攻擊機強-5。

113空戰時參戰的殲六為中前期標準型號,最大速度約為1.1馬赫,武器是3門30毫米機砲,空對空導彈則因為霹靂-1性能不良,霹靂-2還沒服役,所以通常不掛載。

【馬克時空】乾淨世界頻道:https://www.ganjingworld.com/s/QbjYDNxOJB

【馬克時空】Facebook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馬克時空-Mark-Space

【馬克時空】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arkspace5/

【馬克時空】X平台:https://twitter.com/Mark__Space

【馬克時空】節目組製作

責任編輯:王曦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馬克時空】中俄合作突生變 或影響烏戰場格局
【馬克時空】諾曼底登陸80周年 對台海的借鑑
【馬克時空】萊茵金屬為烏克蘭打造新防空炮
【馬克時空】094台海上浮 中美俄核潛艇誰更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