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推新財稅「改革」專家:擴大橫徵暴斂

【大紀元2024年06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報導)中國各地倒查稅收引發爭議之際,近期陸媒熱炒新財稅「改革」,但也表示不樂觀。專家關注中共新動作背後的經濟危機,認為包括中央轉移支付、地方債務等問題都難以解決,中央當局試圖調動地方積極性的「改革」,只是擴大橫徵暴斂,而目前的倒查30年稅款,本身就傷害經濟。

中共吹風搞新財稅體制改革 經濟危機引關注

2023年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深改委第四次會議,開始放風稱要搞所謂的「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今年3月「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這一點。

就新一輪財稅改革,一財網今年1月12日的報導和財新網6月24日報導,均將之和1994年分稅制改革和2014年財稅體制改革做背景對比,認為當下經濟形勢大不同, 中共財政缺錢,出現嚴重的地方債等諸多問題。

旅美政經觀察人士秦鵬6月24日對大紀元表示,前兩次財稅改革和這一次改革的大環境和目標都不同。1994年中共的財稅改革主要是分稅制,建立了中央到地方的稅收返還制度,把事權留給了地方,財權給了中央。中國前2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財政增速甚至高於GDP增速,另一方面,中央讓地方賣地來增加收入,特別是在2008年中共投入4萬億挽救經濟,地方土地財政迅速擴張,今天地方政府債台高築,就是分稅制的後遺症。

他表示,2014年後的財稅改革,實際上一直拖到前兩年,中央當局進一步攬權,造成製造業轉移、富人流失海外加速,經濟增速繼續變緩。

「眾所周知,在黨領導一切的總方針之下,最近十年中共各種折騰,對企業和民間造成更大打擊,之前高速發展的房地產經濟和土地財政也走到了盡頭。」

旅美政經觀察人士秦鵬(秦鵬授權)

秦鵬認為,在這個背景下,現在開啟的所謂財稅改革,核心內容就是要解決政府沒錢、稅收從何而來——為政權穩定籌集收入的最關鍵問題。

「中國經濟目前有三大危機可能爆發:地方債危機、房地產危機、中小銀行的金融危機。防範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顯然也是新一輪財稅改革的重要目標。」

財新網報導也提到,近年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持續低於經濟增速,地方財政愈發吃緊。

官方數字顯示,2023年全國財政收入21.7萬億元;當年土地出讓金收入降至5.8萬億元,相比2021年的歷史峰值8.7萬億元顯著回落近3萬億元,已連續兩年呈兩位數下降。多地出現公交停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欠薪等事件。(延伸閱讀:中共國企大規模財務造假 專家:恐致金融危機

財政轉移支付和地方債務化解均是難題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6月24日對大紀元表示,中共地方政府一直在跟中央之間進行稅收、財政收入的爭奪,「每次改革都是中央權力收攏的行為。」

他說,1994年朱鎔基時代的稅改,把大部分的稅收歸中央統管,同時基於地區發展不平衡,把一部分稅收收上來再去做轉移支付。2014年針對分稅制的改革,把地方稅務的權力和徵收的範圍進一步縮小,大部分都由中央來收,之後進行中央調配。

據中共官方數據,2023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超10萬億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對「財新」表示,地方財政過於依賴轉移支付,就會出現「等、靠、要」等現象。但他認為當局短期內可能解決不了這些問題。

秦鵬對大紀元表示,前段時間貴州就想把債務包袱甩給中央,但中央高喊「誰家的孩子自己抱走」。而有錢的省市也不肯再替全國背鍋,消極抵抗。在中央不給錢又高度極權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越來越躺平不做事,等著中央親自指揮、親自部署,實際上就是看中南海笑話。

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un Huang)(黃大衛授權)

黃大衛說,地方缺錢的原因之一是因為過去經濟發展比較快,地方政府就不斷加大投資、加大開支,現在刹不住車,很多基建項目又進入大量維修維護的時代。第二個原因就是地方政府新上來的官員都只會開源不會節流,每個上馬的官員都希望大搞基建,短時間拉動GDP,造成鋪張浪費、不斷增加債務。

有跡象顯示,一些地方政府正在尋找各種財源開發。

財新網報導,對地方政府來講,目前財政困難的重要原因是土地出讓收入大幅下滑。一些地方已在尋找替代財源,例如盤活國有資源資產。一些資源型省份則加快盤活礦業權等。在近期的討論中,還出現了通過股權財政、數據財政替代土地財政的聲音。不過報導認為這些替代財源都不樂觀,收入增量也有限。

有資深財稅研究者對財新表示,短期和中期內,中共可能不得不增加政府債務融資的規模。

在目前中共政府的債務中,地方政府債務規模高於國債規模。中共財政部的數據顯示,2023年末,中國國債餘額為30.03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餘額為40.74萬億元。

財新指出,即使不考慮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問題,前述債務結構在主要經濟體中也已頗為罕見,國際上政府債務一般主要以中央債務為主,便於宏觀調控。

調動地方積極性是「改革」重點 分析:擴大橫徵暴斂

一財網指,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中,改革政府間財政關係,是激發地方積極性,推動解決地方財政困難、債務等問題的重點。

據財新網報導,前中共財長樓繼偉表示,中國應該像常規的大國那樣,中央把應當管理的事務管起來,相應需要的中央公務員的人數可以增加,可以從地方划上來一部分;中央財政支出比重相應加大,專項轉移支付大量減少,同時大幅度減少對地方事務的干預。

另外的多個受訪者也對財新網表示,新一輪財稅改革可能著重地方積極性的調動和發揮。

不過秦鵬對大紀元表示,之前的中央和地方分稅,已經是絕大部分省市虧空,最近幾年六個省市養全國,都只是在一個籃子裡攪來攪去的,現在表面上的改革,實際上都是假象。

「因為如果不能擴大稅收總量,怎麼分都無法解決全國財稅已經不足的問題。最新的數據顯示,全國幾乎就剩下上海才能財稅盈餘、可以撥轉全國其它省市了,所以現在的這個分稅改革,其實真實的目的,是要調動地方積極性,就是擴大橫徵暴斂,絕對不是為了放水養魚。」

中央推新一輪財稅改革 地方突颳稅務倒查風

近期中共多地稅務部門倒查一些企業涉及30年的稅款,引發社會恐慌。在中共早已放風搞新一輪財稅改革之際,這股倒查風引人猜測。(延伸閱讀:中共倒查30年追繳稅 分析:大量民企或倒閉

秦鵬表示,現在各地颳起的查稅風,更主要原因是地方真的沒錢了,中國真實的經濟增長應該不是官方鼓吹的增長5%。「按照我們之前的測算,大概是接近-5%,這當然就導致來自企業和個人的稅收大幅下降。」

他說,現在各地方政府只能通過殺雞取卵式的查稅,拚命盤剝壓榨民營企業。

黃大衛表示,在2018年之前,各個地方政府都在賣力引資,互相競爭,往往拋出超低地價,或在稅收方面進行違規的補助,現在開始倒查的部分,有可能是他們在過去的操作違規,但當時也沒有文件約定,就變成企業漏稅的責任。另一方面稅務部門的權力尋租一直存在,也是各地現在要倒查稅的一個理由。

黃大衛說,還有一個原因,中共靠不斷增發貨幣、增加債務來維持政府運作,現在它想轉成比較健康的方式,就是靠收稅支配政府的運作,但是現在轉換的時機不對。「現在經濟已經下行,想這樣轉換有點不合時宜。這種倒查風,對經濟來說有比較大的傷害。」◇

責任編輯:李仁和#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地方債難以為繼 中共憂演變為全國危機
地方債形勢嚴峻 中共頻發「特殊債」救急
【秦鵬觀察】中國GDP化妝術曝光 國九條難救市
中國各線城市房價環比跌幅創新高 中共急救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