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溫哥華港人龍舟節「同舟共濟」海外發光

2022年成立的香港人龍舟隊,藉由傳統文化和體育活動,把香港人那種努力拚搏、不屈不撓、同舟共濟的獅子山精神帶到了溫哥華。(楊欣文/大紀元)
人氣: 15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24年06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楊欣文加拿大溫哥華採訪報導)2022年成立的香港人龍舟隊,藉由傳統文化和體育活動,把香港人那種努力拚搏、不屈不撓、同舟共濟的獅子山精神帶到了溫哥華。隨著越來越多地參與各種賽事,這支龍舟隊開始為當地的民眾所認識。近日我們隨機採訪了其中的幾位隊員。

緣結溫哥華香港人龍舟隊

這次接受採訪的Barbie(前)、Elio(中)和Jason(後)。(楊欣文/大紀元)

1. 隊員來自不同背景

溫哥華香港人龍舟隊,是由不同背景、不同年齡的新老香港人組成的,大部分隊員是近幾年來到溫哥華的香港年輕人。這次接受采訪的Barbie、Jason和Elio,就是2021—2022年時以Stream A、Stream B或親屬移民方式到溫哥華的。

在香港時,Barbie從事運動教育工作,Jason是在社福機構工作,Elio是政府公務員。他們都覺得不難適應溫哥華的生活,但是因為文化的差異,還是會留戀香港的生活。

2. 一群喜愛運動的香港年輕人

參加龍舟隊之前,Barbie沒有玩過龍舟,她說自己平時會去跑步、游泳、健身,只是在電視看過別人玩龍舟,在電視機旁很興奮地為別人加油喝彩,從未想過自己會參加龍舟隊。因為溫哥華的生活節奏不同,反而可以接觸一些新的活動,她就選擇了划龍舟這個團隊性比較高的活動。

Elio來加拿大之前,都只是做健身,也沒玩過龍舟,不過她小時候有玩過滑浪風帆、獨木舟,但都是娛樂性質的。

Jason以前在香港都經常會去遠足,參加過「毅行者」、「背水一戰」等的比賽。

3. 機緣巧合

Barbie說,自己透過Stream A過來加拿大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街上遇到一個划龍舟的人,說他們西人的龍舟隊缺了一個女孩,問與她同行的朋友要不要試試划龍舟,她們兩個就去試了。Barbie因轉換工作到了溫哥華,發現原來這裡有香港人龍舟隊,「我一直很想有一個社區,與自己是相同語言,相近的文化背景。所以安頓下來後馬上就參加了。」

Jason表示:「香港人龍舟隊2022年成立的時候,我的朋友就加入了。我那時候剛來,很多東西都還沒有安頓好,就沒有參加,但是我一直有留意他們的Instagram和Facebook的動態。去年,他們由一條船變成兩條船,公開請人,我就馬上申請加入了。」

Elio則是從Instagram上找到香港人龍舟隊的。

他們3個都是去年加入香港人龍舟隊的,Jason是3月,Barbie是10月,Elio是11月。

龍舟運動最能體現香港人精神

2023年6月8日,香港人龍舟隊參加了一個溫哥華地區性比賽獲獎。(香港人龍舟隊提供)

Jason是一個人移居加拿大,閑暇時想認識一些新朋友。他告訴記者:「龍舟這項運動,跟香港人的精神很吻合。因為香港人的精神就是:努力、勤奮、自強不息、刻苦耐勞,還有同舟共濟、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而我們香港人龍舟隊就是由加拿大的新舊香港人組成,大家不分彼此,一起努力,刻苦去訓練,挑戰自我,爭取佳績。」

Barbie開始時也是想藉此機會認識一些朋友,與社區有個聯繫;但是經過了一個冬訓,特別是6月初參加了比賽,她就覺得:「龍舟這個運動,其實是一種凝聚,它不單單是一個圍爐那麼簡單,層次是高一點的。不是說我見到你和你擊個掌,其實它真的要整條船的人一起去做同一件事。要同心做,同時間做,同方向做,這樣才是龍舟的精神所在。而在這裡跟其他香港人一起做,就變得更有意義,覺得那個心很近,能感覺到那種很強烈的凝聚力,那個心是在一起的。所以它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個優先的選項。」

克服困難 向著共同目標努力

1. 從零開始

萬事開頭難。基本不熟悉龍舟的3人在開始學習龍舟的時候都遇到過很多困難。

Elio說:「開始的時候,我都不懂得用力,動作是錯的,所以我覺得我的後背下方很痛、很痛,有種拉傷的感覺。每一次上課,自己都調整一下,之後才慢慢找到那個感覺,用了兩個月時間才慢慢調整過來。」她還曾經因為缺少必要裝備,而凍傷了耳朵,「上岸時候,耳朵又紅又腫又癢又痛」。

Barbie表示:「教練會在陸地上先將動作教給你,到了碼頭,就會在船邊做一次示範,分拆動作,使你可以bit by bit(一點點地)學起來。」雖然之前接觸過龍舟,但她覺得在不同的教練手上,動作會有所不同。回家後她會上YouTube、Instagram,看其他龍舟隊的影片。

Jason談到:「開始時最大的困難,其實是動作。因為划龍舟除了需要體力之外,還要全身肌肉的協調,除了用腳、手臂和肩膀之外,還用到平時很少用到的核心肌群,就是腹部和背部、腰部。我們比賽是500米的,如果只是用手臂力,可能划一兩百米就很累了。但是如果用到全身肌肉一起發力,就算划了500米,還是可以保持很快的速度,所以肌肉協調很重要。我在開始的第一個月,覺得全身酸痛的。」後來他就在平時做多點拉筋等訓練,練好姿勢,等肌肉有記憶,才慢慢加力下去,逐漸就克服了困難。

2. 隊員之間互相配合

為了儘快達到要求,香港人龍舟隊每週兩晚訓練。(楊欣文/大紀元)

可能有人會覺得,划龍舟對於男隊員會容易一些。

Elio覺得:「男生的力量是很大,我們的船很需要男生的力量;但是女生本身性格可能決定了她們會穩定一點。其實大家是互補的。還有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所以大家跟著時速往前划時,需要發聲互相提醒。」

為了了儘快達到要求,除了每週兩晚做龍舟訓練外,隊員們都自覺在平時加強鍛煉。

Elio說:「我自己平時有一晚上去做健身、去練肌肉力量,還有一晚上,就去跑步練心肺功能。」

Jason和Barbie也表示,自己也有額外增加訓練。一年多後,Jason現在也可以幫助輔導一下新來的隊友了。

3. 磨合中增進了解和合作

每個團隊都有一個磨合的過程。

Elio認為:「因為龍舟是團體運動,需要溝通。因為比賽有500米,去到每個位置,我們會有不同的策略。每次練完500米,我們都會問大家覺得怎樣,大家真的要合作。」

Jason表示:「之前都有過一些磨擦,有些人想分為,一隊精英隊,一隊差一點的;有人就持反對意見。過程中大家都要去談、去了解對方,最後大家自行選擇,得出現在的兩隊。」

難忘的記憶

在參加龍舟隊的訓練和比賽過程中,有些經歷令人難忘。

令Jason難忘的一幕是在比賽最緊張的時候,看到自己的親朋好友和那些不認識的香港人在岸上為香港人龍舟隊打氣持。Jason記得:「特別是看到他們在科學館靠近比賽終點位置舉牌和很大聲地喊口號表達支持,我覺得衝線的時候特別有動力。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划了一半之後,體力已有所下降,如果沒有意志去堅持後面那一半,成績就不那麼理想;但當你知道有人給你打氣、在支持你,你會咬緊牙關,用意志力撐下去,出儘力划下去。」

他2023年參加協平世博龍舟節的比賽,比賽結束後,他們上台領獎。台下的香港人在那裡歡呼、播香港的歌,Jason在那一刻感到特別親切。

Barbie對第一次參賽記憶猶新。「我們6月1日在一個500米的組別中拿到了金牌,我覺得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鼓舞。我們一直都在想,要做好自己。原來做好自己,是會有肯定的。真是一個喜出望外的驚喜!所以我覺得,真的不能小看自己,尤其是隊制賽的時候,在精神上,大家是相互給予能量,而不是自己只顧自己。」

Elio記得其中一次訓練時的情景。那是一個大霧的夜晚,龍舟隊照常出去訓練,當時的能見度接近零。「划出去之後,我們回望碼頭那邊,完全看不到科學館,連燈光都看不見。一眼望去,很有那種走進電影裡的感覺。這些在香港我是不會有機會看到的。」

參加香港人龍舟隊 收穫滿滿

1. 喜歡這個同聲同氣的團隊

談起香港人龍舟隊這個大集體,隊員們毫不掩飾自己的喜愛。

Jason覺得:「因為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透過近年Stream A、Stream B新來的香港人,大家的背景比較相近,所以在一起感到特別親切。在這裡都認識到很多新朋友,就算有部分隊友沒堅持下來,我們之後都會經常見面,都成了好朋友。」

Elio表示:「現在比賽的這條船,我們的氣氛很好,我挺喜歡的。」

Barbie分享道:「我們同聲同氣,文化背景很類似,大家都會互動,所以我很這個喜歡團隊。」

2. 認識一群互相幫助的朋友

對於Elio來說,參加龍舟隊,認識到新一群朋友,和朋友們一起做自己喜歡的運動,「我就很開心,很滿足」。

參加龍舟隊,不但可以認識不同行業的朋友,還可以幫助到自己的事業。Jason舉例説:「我來到這裡,也是在社福機構工作,其中有一個隊友就是做關於復康科技的,他的公司有一套虛擬實境的設施,可以和我們公司合作,用一些科技的手段為長者提供一些復康訓練。」

3. 凝聚港人 分享共同價值觀

Barbie感到,這個團隊有移民了幾十年的老華僑,也有來了才幾個月的新來者。就算大家都是香港來的,不同的年齡、背景和經歷,對加拿大的價值、文化的理解可能會有不同,大家在一起,可以鼓勵人融入這個社會。

她覺得認識到的很多新朋友,「他們的參與度、投入度在這裡都是很高的。如果你願意,或者足夠誠意的話,很多事情其實你是可以做得到的,整個團隊的人都可以做得到的。」「在這裡一起划龍舟,我們開心,我們有凝聚力,這是一個分享價值的平台。」

Jason鼓勵道:「大家都應該多參加這類活動,始終我們有這麼多香港人,其實我們應該透過這些運動,可以告訴這裡的本地人,有一群很努力的香港人在加拿大。」

Elio表示:「在龍舟隊這裡,認識到一些背景相似、有共同話題的人,有時大家會一起出去玩或者吃飯,會找回一點在香港時的感覺。」「我會鼓勵新來的香港人,多參加各類活動。不一定是龍舟,參加遠足、羽毛球組也能認識到朋友的。」

得獎是鼓勵 迎接挑戰做到最好

香港人龍舟隊從成立第一年的一隊龍舟,到去年增加到兩隊,每年都能獲獎。今年6月1日,兩隊又參加了一個地區性比賽,兩條龍舟都獲獎。現在他們正積極備戰這個週末、6月22—23日的協平世博龍舟節比賽。

2024年6月1日,香港人龍舟隊參加了一個溫哥華地區性比賽,兩條龍舟都獲獎。(香港人龍舟隊提供)

Jason表示:「我覺得是享受參賽的過程,得獎是額外的獎勵,我們如果越是渴望得獎的話,可能就集中了去想怎麼贏,其實我們訓練不只是為了去贏比賽,而是挑戰自我。」

Barbie覺得:「能獲獎最好,但得獎也只是一個鼓勵。」「我是將目標放在做得好不好上,而不是有沒有獎上。」她認為只要每一個人都做到最好,就算最後一名都不要緊。

Elio說:「我是抱著平常心態,希望做好我自己,有進步。就像6月1日我們最後奪得冠軍的那場比賽,我們划得很好的,自己都感覺到的。如果可以再次做到那樣,或者比那一場更好,那就最好了!」◇

責任編輯:林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