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淹桂林 王維洛:與發展旅遊等有關

人氣 3886

【大紀元2024年06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寧海鐘、駱亞採訪報導)廣西桂林連日暴雨,灕江水倒灌,桂林火車站遭淹,當局稱洪水超30年一遇。民眾抱怨是當局泄洪導致,當局則辯解「上游水庫已滿,來多少水只能被動泄多少水」。對此,旅德著名水利專家王維洛接受專訪,解析了洪災背後的體制原因,桂林是著名的旅遊景點,洪災與官員發展旅遊導致水庫防洪功能退化等原因有關。

暴雨加泄洪 水淹桂林 當局辯解

中共央視網6月20日報導,廣西桂林灕江全線水位出現持續上漲。6月19日下午起,桂林主城區已經出現嚴重內澇,上漲的灕江水倒灌到沿江路面。水最深的地方有數米深,桂林火車站因進水停止運營。

就本次災情,央視網19日的報導提到,水位上漲是「受持續強降雨及灕江上游水庫相繼泄洪影響」。

澎湃新聞6月21日發文《桂林內澇與泄洪有關?當局解釋:上游水庫已滿,來多少水只能被動泄多少水》。報導說,多數受訪桂林市民指桂林很少被淹,確實出現了強降雨,但並不覺得會帶來如此嚴重內澇。且19日下午,雨已經停了,但水位突然上漲,河水倒灌致內澇。

報導說,民從質疑此次桂林城區被淹,主要是因為上游水庫泄洪引起,大家措手不及。但也有居民認為,水庫的水滿了,泄洪也是無奈之舉。

(網路截圖)

廣西區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應急管理廳副廳長周運逵辯稱,「主要原因是由於上游的水庫水位已經滿了,上游來多少水只能被動地泄多少水。」

廣西台報導則聲稱,這次水庫工程將桂林洪峰水位降低了0.32米,將近百年一遇洪水降至超30年一遇洪水。

旅德水利專家王維洛6月21日對大紀元表示,桂林2020年開始到2024年,每年都有洪水,把陽朔淹得很厲害,但是沒有像今年淹得這麼厲害,把火車站也淹了。

他說,按照中國的城市規劃設計,桂林火車站的防洪標準應該能夠防禦100年的洪水,但現在桂林火車站都淹了,說明就沒有達到要求。不但是火車站的設計,整個城市的防洪設施都是有問題的。

大陸網友認為官方等於承認是泄洪導致災情:

「Lemostic」:「那就還是泄洪(導致的)嘛。」

「小貓蹭什麼熱度」:「為什麼只關注流入,不關注流出。」

「明青蘿」:「就不能雨季來之前做好泄洪準備?」

「嬉戲狒狒」:「過度開發,原本就是往年洪水水淹地,因為幾年不來洪水就在水淹地上開發建設。一旦洪水來該淹的淹了,不該淹的也遭殃了。」

也有人在網友評論後頻頻跟帖回復,支持官方泄洪。

「泉南彼岸」:「不泄洪如果水壩潰了,你是不是又說怎麼不泄洪。」

「泉南彼岸」:「人家肯定提早泄一下了,等你說水壩已經潰了。」

水利專家析桂林水災及泄洪背後的體制因素

據《桂林日報》報導,桂林全市有448座各類水庫。灕江上游最大的四座水庫為斧子口水庫、川江水庫、小溶江水庫和青獅潭水庫。

中國水利網站2015年的文章稱,四水庫可控制灕江上游40%以上的集雨面積,可攔截灕江上游50%以上的降雨來水,每年枯水期可為灕江提供4.3億立方米生態旅遊用水,能使桂林市的防洪標準由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2024年6月20日,中國廣西區桂林市遭暴雨襲擊後,主城區出現嚴重內澇。(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王維洛認為,桂林近年屢屢被淹,與當地政府發展旅遊有關。「桂林上游的四個水庫,其中最大的青獅潭水庫,建水庫的目的是什麼?當時是為了農業灌溉的,等到改革開放以後,桂林的旅遊業上來了,然後水庫的功能就發生了變化,就是它要為桂林的旅遊業服務。」

「桂林處於中國南方,處於東南亞季風影響的氣候區裡。每年的4月份到7、8月份,它降雨量比較多,過了9月份到10月份的時候,降雨就比較少,那麼灕江就會出現枯水期,出現水位很低的現象,船就不能走了。」

他說,桂林山水甲天下,當地政府認為灕江水位時高時低破壞了景色,「所以他們就用上游的水庫放水來控制灕江的(水位),下游陽朔一帶的灕江的水位,就是說它常年都有水。而且常年的水位都是差不多高的,這是他認為人間的美景。這四座水庫就擔負著這個任務,這是現在最主要的任務。那麼它防洪的任務基本上就退化了。」

除了發展旅遊的原因,王維洛分析桂林內澇涉及另外兩個體制因素:

第一,習近平上台後設立水庫的庫長,每一個水庫有三個負責人,一個是桂林副市長「或黨政主要領導人」,另一個是桂林水利局的局長,第三個是水庫本身的負責人。他們要對水庫的安全負責。

第二,按當局的政策,水庫的人員是國家撥給基本工資,但其它的獎金、績效工資,都要靠水庫掙出來。所以這些管理者處於一種很為難的狀態,因為要用水庫來盈利是工作唯一的目標,泄洪其實他是很不願意做的事情。

「你把水放了,就沒有掙錢的工具了。水是能賣錢的,往下泄的時候,(能)保證灕江的水位不變的話,旅遊局是要給他錢的。所以他就不願意放水。」

王維洛說,但是如果下暴雨,水位上漲得很快,為了水庫的安全和他的官位,他就必須立即馬上放水,所以中國的放水往往都是在突發的狀態下發生的。「中國老百姓總結出來說,中國的水庫泄洪往往都是在半夜泄洪的,他也不告訴你老百姓,就泄了。這也和中共的水利管理的制度是連在一起的。」

2023年7月底至8月初,華北地區發生洪災。河北保定市涿州多地居民表示,政府在北京水庫泄洪前並未發出通知要求居民撤離,導致涿州各地有上百萬居民因淹水被困。

中共官媒報導,河北省委書記倪岳峰表示,他下令「有序啟用蓄滯洪區,減輕北京防洪壓力,堅決當好首都『護城河』」。這被批評是水淹涿州保北京。

當然也有泄洪是當地政府提前一點時間通知的,但是民眾仍猝不及防。

這次桂林泄洪就被市民批評存在預警不到位的問題,上述廣西官員周運逵對官媒辯稱,從政府層面來說還沒有措手不及的感覺。桂林市也發布了公告,通過媒體、短信等方式發布預警措施。而市民措手不及,可能是因為不認為會有這麼大的洪水;收到短信滯後;另外洪水來得太快,財產來不及轉移,等等。不過該官員也承認,在這方面有改進空間。

旅居德國的國土規劃專家王維洛博士著作《三峽工程36計》5月在台灣出版。(博大提供)

老是泄洪是否正常?

中國的洪災往往伴隨當局的泄洪,這已成為慣例。有人質疑泄洪,但有一些民眾認為當局泄洪是正常的,關鍵是提前預警。

王維洛說,說泄洪正常是不對的,原因涉及中國水庫的汛限水位。(中共官方資料稱,所謂汛限水位是:汛期時不得超過的水位,超過必須泄洪。)

王維洛說,汛限水位是水庫裡的一個低水位,舉例:三峽工程的汛限水位是海拔145米,正常蓄水位是海拔175米,從汛限水位到正常蓄水位之間有很大的庫容,三峽它有221.5億立方米的庫容,這個庫容本來是用來蓄洪水的,你不能說超過汛限水位就放水,否則防洪庫容是零了。但現在為什麼說超過汛限水位就馬上放水呢?就是因為中共搞庫長責任制,管理者因為大壩質量不好,很害怕發生潰壩,所以就寧願先放水。

「習近平把這個責任都壓到最下面,(水庫)這三個(負責)人到了最後的時刻,一想不對了,就把水放下去了。」

對於廣西官員說的水庫「上游來多少水只能被動地泄多少水」,王維洛說,在一定前提下這說法也沒有錯。

「水庫如果要能夠發揮防洪作用,有一個前提,是你能夠預先知道暴雨什麼時候來,強度是多少,持續的時間是多少,後續還有沒有暴雨了。如果沒有準確的氣象預報,就會出現了水庫運行調度的錯誤,導致了現在的結果。」

世界上其它國家也偶有泄洪,但會選擇泄往人煙稀少之地。2011年,美國啟用路易斯安那州中部的莫甘扎泄洪道,125個巨大閘門將從密西西比河上游下來的洪水排入人煙稀少的阿查法拉亞盆地沼澤,讓新奧爾良市免遭洪災。

王維洛說,國外泄洪泄了要給賠償的,那些房子被淹了以後,如果是有保險公司的,保險公司賠,沒有保險公司的話,政府都是通過基金來幫助老百姓重建的。看德國的賠償,你淹了破房子,他賠你的是一座新房子。

去年發生水災後,河北當地政府曾聲稱災民最多可得到70%的賠償,但民眾抱怨,當局賠償的金額與災民的損失不成正比。

去年8月11日,河北保定市公布,「房屋倒塌的按4萬元保額賠償」,「每戶室內財產保額按5千元進行賠償」。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的參保地區人員死亡的,每人給予救助賠償5萬元。另外,河北省8月13日開始對7處蓄滯洪區、13個縣、700多個村進行補償,每畝地僅補償200元。

美國大規模拆水壩 中國危庫風險加大仍耗巨資在維持

近年美國大量拆除大壩。截止2022年統計,全美已有1951座水壩被拆除。

王維洛說,中國現在有將近十萬座水庫,往輕點說,四分之三的水庫是不安全的。

「壽命期都已經超過了,它超過了也不拆,然後每年就大量地申請經費,這幾年光是修所謂病庫、危庫,每年一萬億人民幣投下去的,都沒有效果的。有人算過了,你稍微再加點錢,中國全民醫療保險都可以實現了。它數字上可能說,今年質量不好的水庫數量減少到多少,但是總體上,它的數量還是在增長,風險還是在加大。」

王維洛還提到一個情況,「中國的洪水線是國家保密信息。在世界上其它地方,你在谷歌地圖上都能找到(有關洪水)的地形圖。」

他舉例,在美國買房子,可以問是不是在20年一遇的洪水區內,50年一遇的洪水區內。賣房的人得告訴你,他們信息都有。中國的房子沒有這個信息,它是國家保密的資料。

「受害最大的就是老百姓,他不知道他買的房子就在洪水淹沒區裡頭。你看到中國哪個城市公布水庫淹沒區嗎?我們那時候在中國(搞工程),都要到解放軍總參去借圖,得把保密條例給簽了,拿命押上去的,否則的話你就是泄露國家機密。」他說。◇

責任編輯:高靜#

相關新聞
組圖:中國多省遭遇罕見大洪災
桂林灕江出現今年首次超警洪水 全線封航
組圖:廣西33條河流水位超警戒線 多地爆洪災
桂林暴雨成災 大量汽車泡水 樓梯變成瀑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