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國龐大的太陽能產業陷入混亂

人氣 3355

【大紀元2024年06月19日訊】(大紀元記者吳畏綜合報導)中共一直在大力發展中國太陽能產業,最終導致產能過剩,進一步使得太陽能產品價格和利潤暴跌。分析認為,中國雖然有龐大的太陽能產業,但已經陷入混亂。

《經濟學人》報導,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分布在全球供應鏈的每個環節,從多晶矽到成品。顧問公司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 的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太陽能模組產能達到約1,000千兆瓦(GW),幾乎是世界其它地區總產能的五倍。中國現在每年生產的太陽能電池組件數量是世界安裝總量的兩倍多。

在疫情期間,由於多晶矽供應短缺,太陽能電池組件的價格上漲。然而,據數據公司PVInsights稱,自那以後,全球價格已跌至每瓦不到10美分的歷史低點。

中國太陽能產業產能的快速成長超過了全球需求,也擠壓了該產業的大部分利潤。多晶矽、矽片、電池和成品組件的售價目前低於平均生產成本。據伍德麥肯茲稱,儘管產量飆升,但價格暴跌導致去年中國太陽能出口收入下降5.6%。自2023年初以來,位於西安的隆基綠能公司股價已下跌約60%。今年3月,該公司表示將解僱5%的員工,理由是「商業環境日益複雜且競爭激烈」。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和晶科電力等其他中國太陽能巨頭的股價也受到重創。

規模較小的公司受到的打擊就更大。伍德麥肯茲公司的太陽能產業專家雅娜·赫里什科(Yana Hryshko)解釋說,大公司通常業務是多元化的,這有助於它們抵禦太陽能產品的價格暴跌。其它較小的公司就沒那麼幸運了。規模較小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商凌達最近取消了建 13億美元工廠的計劃。另一家中國太陽能公司的高階主管估計,整個供應鏈中至少有一半的企業將面臨破產。

然而,到目前為止,幾乎沒有跡象顯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已經獲得解決。儘管價格下跌帶來財務壓力,但該行業最大的公司仍在繼續升級技術並擴大產量,以努力將單件生產成本保持在競爭對手以下。伍德麥肯茲預測,到2026年,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產能將擴大到近17兆瓦。

中共國家政策對太陽能產業的支持加劇產能過剩。幾十年來,中共市級和省級政府領導人一直在尋求建立本地太陽能產業,這些產業可以僱用本地人,而這些被僱用的本地人又可以繳稅。威奇托州立大學(Wichita State University)的烏莎·黑利(Usha Haley)指出,政府的支持形式多種多樣,包括免費土地、免費電力、無息貸款和提供尖端技術。她估計,所有這些加起來大約占太陽能公司成本的35%,但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高達65%。

然而,這種政府支持可能會越來越力不從心。中國許多省份現在都在努力償還不斷膨脹的債務。隨著中國經濟放緩,太陽能公司還必須與其它產業爭取政府有限的優惠和支持,而其它產業的企業也正在努力應對產能過剩的問題。另一家顧問公司Rhodium的分析顯示,去年超過五分之一的中國工業企業沒有獲利。將中國大陸過剩的產能輸出到海外也同樣遇到阻力。上個月,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世界無法吸收中國的過剩產能」。6月12日,歐盟宣布將對中國電動車徵收26%至48%的臨時關稅。

中國的廉價太陽能電池組件可能會受到類似待遇。自2012年以來,美國一直對中國太陽能製造商徵收反傾銷稅。儘管歐盟在2018年放棄了類似措施,但有些人仍擔心歐洲大陸對中國太陽能公司的過度依賴。今年4月,歐盟同意擴大對受到中國進口產品衝擊的本地太陽能製造商的補貼和支持。

研究機構彭博社的珍妮·蔡斯(Jenny Chase)表示,「先是獲得微薄的利潤,然後是利潤長期低迷,最後是破產和退出。我們稱之為太陽能過山車。」◇

責任編輯:林妍#

相關新聞
太陽能技術獲突破 或有助美遏制中共壟斷
歐盟加徵汽車關稅之際 德國副總理即將訪華
消息:加拿大準備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
中共三中全會討論「現代化」 專家:騙人話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