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國史館:二戰時中華民國空軍員生赴美受訓歷史

人氣 167

【大紀元2024年05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鍾元台灣報導)中華民國國史館日前舉辦演講活動,由國史館修纂處助修陳頌閔主講,分享二戰時中華民國空軍員生赴美受訓經過(1941—1945)。他說,這些赴美受訓的空軍軍官學校員生,後來多為中華民國空軍重要幹部,對台灣空軍發展的影響廣泛且深遠。

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致詞時說,大家來參加這個演講活動,有助於了解「二戰後的台灣到底是怎麼樣開始有國防,因為本來中華民國空軍有接觸德國、義大利(陸譯意大利)、蘇聯、美國,但後來二戰時期為什麼會主要集中在美國,尤其美國跟中華民國空軍方面不論是武器、飛機及人員的訓練等都影響到台灣,而且二戰後的台灣,當然更是緊緊地跟美國依靠在一起」。

中華民國國史館館長陳儀深。(鍾元/大紀元)

陳儀深說,他記得2018年國防部有出版《同舟共濟:八二三戰役60周年紀念冊》,書裡提到美國跟中華民國的存在是有很密切的關係,這事情牽涉到在二戰後美國跟國民黨政府之間有多方面交疊的關係,所以說明這部分的研究應該是很重要的(台美關係)基礎。

中華民國派遣空軍軍官學校員生赴美 建立中國本土空軍

陳頌閔表示,空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興起的軍種,由於作戰速度快、面積大,在戰場的戰力不容忽視。一戰結束後軍事學家察覺制空權的重要性積極倡議。於是英國、法國、義大利等國相繼發展航空教育,建立空軍。然而,相較於西方國家,中華民國空軍發展顯得十分緩慢,並且希冀外國教官協助。

他表示,20世紀30年代,中華民國航空教育,先有德國、美國、義大利、蘇聯等外籍顧問參與,其中美籍顧問團以裘偉德(John H. Jouett)等為主,參與了中央航空學校的建置,深刻影響近代中國空軍教育發展。

陳頌閔表示,1937年,第二次中日戰爭爆發,中央航空學校輾轉遷至雲南昆明。1938年7月,定名為「空軍軍官學校」。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需要中華民國協助穩定太平洋戰場,於是協議由中華民國派空軍軍官學校學生到美國接受教育與訓練,以接收美國新式飛機,同時配合地勤人員的維修訓練。從此,中華民國與美國兩國的航空教育開啟新的形式。

陳頌閔說,中華民國派遣空軍軍官學校員生赴美,接受美式航空訓練及駕駛新式飛機,其重點是建立中國本土空軍,以加強空軍的作戰能力。

他表示,空軍軍官學校員生赴美訓練,中美學生上相同的課程,穿相同的制服。在入伍訓練方面,美軍特別注重他們的英語學習、體格鍛鍊以及普通飛行常識的灌輸。在初級飛行訓練方面,他們是在雷鳥基地(Thunder Bird Field)進行的,歷時6星期完成初級訓練結束後,前往威廉斯機場(Williams Field)接受中級飛行訓練,則是經過7星期完成。在高級飛行訓練方面,他們是前往鹿克機場(Luke Field)的高級飛行學校接受訓練。

陳頌閔說,這些中華民國飛行員返國後,一方面引入美式航空訓練知識;一方面也促成了「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American Composite Wing, CACW)的成立,對近代中國航空教育產生莫大的助益。這些赴美受訓的空軍軍官學校員生,後來多成為中華民國空軍的重要幹部,對台灣空軍的發展影響深遠。

「美式航空教育影響中國航空教育機關的整合與確立。」他進一步說,在美籍顧問團的影響下,中央航空學校確立教育程序、落實分科教育、訂定淘汰考核機制,近代中華民國空軍教育系統,實受美式航空教育影響。從空軍學生集體出國受訓的第一次記錄來看,自1941年11月起至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前,一共有八批留美學生在美國完成訓練後返回中國投入戰場,建立美式空中編隊作戰模式、近代航空醫學研究。

陳頌閔表示,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中美空軍混合團的影響力仍持續。斯崔克蘭(Eugene Stricklamd)回憶1953年他曾訪問過台灣並詳細談到中國空軍的效率。那時,中華民國空軍已完全採用中美混合團所發展出來的那一套作業程序。

陳頌閔說,隨著二戰戰爭結束,中華民國空軍來台,這些赴美受訓的空軍官校學生,多為空軍重要幹部,對台灣空軍發展的影響廣泛且深遠。他舉例說,包括中美空軍混合團徐煥昇、司徒福、郭汝霖均曾任空軍總司令。此外,這些赴美受訓的員生,後來有多位成為台灣空軍重要幹部升任空軍將領,例如賴名湯、夏功權、衣復恩、都凱牧、汪夢泉、關振民、黃翔春,都為保衛台灣付出了相當的貢獻。

責任編輯:李天琦

相關新聞
中華民國空軍子弟學校校友聯歡
中華民國空軍樂隊揚威德國軍樂節
中華民國空軍28中隊  模範團體展戰力
中華民國空軍除役F5戰機  在美亮相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