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8種慣性聆聽傷友誼

作者:朴宰蓮

人氣 1026

編者按:您有這樣一種經驗嗎?心情不好的時候想找朋友談一談,結果對方的態度不但讓你心情沒有緩解,反而覺得世界上沒有人懂你!也或許你遇到了一個對的人,他靜靜聽你說了一堆事,最後你不藥而癒了!為什麼有這樣的反差呢?以下將由韓國著名心理諮商師指出避免8種聆聽習慣,會讓你成為有同理心,朋友眼中溫暖的「療癒大師」。

不摻雜個人解讀地傾聽

協助對方覺察自己的想法,理解自己的情緒感受,發現自己的需要,這就是對話中同理聆聽的目標。

送姐姐去另一個世界的時候,好朋友說:「至少比送別子女或父母還好吧?隨著時間過去就沒事了。」我的悲傷似乎全部化為對他的厭惡,再也不想見到他。早在十年前,膝下無子的我開始養貓時,這個朋友也曾說過:「沒有孩子,可以養貓之類的動物,輕鬆多了。」突然間他說的話全成了我巨大的創傷,連同過去的雞毛蒜皮小事都想起來了,心裡怨憤不已。

原本以為我的同理能力比他好很多,但在進行對話練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其實也跟他差不多。區分何時需要建議、何時需要沉默,真的很難。只是靜靜聽人說話,為什麼這麼沉悶又困難。總覺得好像該說點什麼,腦子裡一個接一個的想法浮現,揮之不去,一邊想著這些,一邊還要聽對方說話,這真的很難啊。活到這把年紀,似乎說了很多話。不管對方是否想聽,就逕自判斷對方需要自己說的話。進行聆聽練習時,我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或許……好朋友也可能認為自己得說一些能安慰我、使我安心的話。

當我專心傾聽對方的話語,努力理解對方內心時,對方往往會只因為我的努力就深深致謝。(ShutterStock)

所謂聆聽,確實是理解他人的最棒方法之一。在幸福美好的關係中,說話直率的人與善於傾聽的人是同時存在的。用內心傾聽任何人說話時,無形但真實存在的友情和愛意會自然滋長。而要擁有看見這些隱微在內心的能力,只在抱持著好奇心與同理態度時才有可能。

不曾被人完全接受,易言之,就是說的話未能獲得充分傾聽,在我看來,這兩者意思是一樣的。進行創傷諮商或對話練習時,偶爾我也有聽不進對方話語的時候。很神奇的是,這時對方也能感知到我的內心,有時會看我的眼色而中斷,有時會問我是否還好。但是,當我專心傾聽對方的話語,努力理解對方內心時,對方往往會只因為我的努力就深深致謝。我的意思是,其實我也沒有特別幫上什麼忙。當然,只是靜靜傾聽,一切內心擔憂與現實問題也不會因此而得到解決。

不過,回想一下日常生活的許多事情,儘管最後大部分隨著時間都解決了,但心裡依然留有不愉快的情緒感受,由此可知,問題的解決與内心的平和,並非總是成正比的。

或許,傾聽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深層。雖然只是片刻,但傾聽時的內心會全然接受對方的存在,努力全神貫注在對方話語中隱藏的個人情緒感受與需要上。傾聽與同意截然不同。光是接受與理解對方的想法、情緒和需要,就是積極參與的表現。把我的意識帶到對方的意識世界佇留,這股聚精會神的努力,就是聆聽的態度與技術。

我單獨一個人的時候,經常會祈禱。但某一瞬間,我突然有個想法,究竟神與我之間是否存在著「聆聽」。我當時想:「祈禱難道只是一味高聲喊著我的想法、我的需要、我的需求嗎?」閉上眼睛,雙手合十,好像就得說些什麼。為某人祈禱時,也是話一停下來或語塞,就會變得倉皇失措,總覺得不管說點什麼都好。有一回,在進行「非聆聽式祈禱」的過程中,我停止聒噪說話,閉上眼睛,靜靜待著。其實,祈禱可以用「我願聆聽」的態度,而非「祈求恩賜」的方式。直到這句話沁入心扉,我才明白自己那段時間的祈禱是多麼吵雜煩耳。

人際關係也是一樣。人們不想聆聽彼此,只想跟對方說出自己想說的話。現今人類社會的諸多問題,顯然都是「未能好好聆聽」所致。政治、社會犯罪、組織間的衝突、家庭傷痛,各種情況都皆從輕忽對方所說的話以及不願傾聽的態度開始。

我們先暫停探討口才話術,練習在靜默中理解對方的話語和意圖,正確加以解讀。只要好好聆聽,很多事情都能成為解決的基礎。從現在開始,我們一起來做聆聽練習。

同理聆聽VS慣性聆聽

當你聽到朋友說這樣的話,會如何反應呢?

「他們好像在孤立我,在利用我。」

我們經常會做的慣性聆聽可分為以下八種,這些方式都不是應該完全專注於對方內心的「同理聆聽」。

1 隨聲附和

「那些傢伙真的很壞。以後應該會更囂張吧?」

「是你才忍得下來,如果是我,絕不會放過他們。」

這個方法常常被誤以為是同理聆聽的形態。然而,傾聽時隨聲附和,很容易導致當事人更加厭惡彼此,陷入負面的判斷中。「他們真的很壞」做出如此反應時,聽見這句話的當事人或許會想:「我想的沒錯!他們都是壞人。」因而降低與對方和解或原諒對方的可能性,厭惡的心情反而增強,持續滿腔憤怒,內心備受煎熬。隨聲附和的認同,可能會暫時給予對方力量,但對方最終會困在自己的想法裡,為彼此帶來更多的不愉快,從這個層面來看,它不符合同理聆聽。這並不是同理,而是攜手一起樹敵。

2 同情

「你一定吃了很多苦吧?好可憐!」

「你也太慘了吧!」

這個方法明顯與對方保持距離,同時也情緒性地傳達了自己對於對方的判斷。表達的不是理解對方痛苦的努力,而是從個人立場認為對方悽慘可憐的心態。這種反應會讓對方產生被同情的感覺。有時候聽見此話的人會變得更憔悴、更悲慘。他沒有理解到自己的情緒與需要,而是陷入自認可憐的(所謂)認知扭曲。對他人的惻隱之心和同情心當然是美好的品德,但我認為,這與一邊推測對方的情緒感受與需要,一邊嘗試理解的同理聆聽並不同。

「為什麼會有那種負面情緒?不要這樣。」

「不能那樣想。」

這個方式與壓抑情緒且試圖理性判斷的核心信念有關,忽略了我們是能夠感受情緒的人類。如果從小得不到情緒同理,讓流露情緒感受成為禁忌,這個反應就會習以為常般地出現。靜靜傾聽當事人身處痛苦的淚水與情緒反應,這個過程是同理的必要元素。如果加以阻斷,當事人會無法包容自己,落入解決問題的機械式方法,或者以壓抑情緒的迴避方式來適應。

4 轉換想法

「你在說什麼啊?在我看來根本是誤會一場啦!」

「他們也是好人,不可能利用你啦!」

改變想法,確實是有效改變行動的高明策略,但這與認識理解情緒和需要的同理聆聽有所區別。原因在於,覺察想法與改變想法是截然不同的觀點。如果他人總是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有時反而會更加堅信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主張自己是對的。這是所謂的選擇支持偏誤(choice-supportive bias)。結果,改變想法反而成為使人繼續停留在想法中的推手。例如,若是向懷疑自己被疏遠和利用的朋友說道:「他們也是好人,不可能利用你。」朋友可能會想:「不對!他們以前也曾經整過我、欺負我啊!」結果,這只是從某種想法轉移到另一種想法,無法化為深刻認識自身情緒感受與需要的過程。

因此,改變想法的過程有時確實有用,但用強迫他人的方式,不僅無法輕易改變想法,顯然也不是同理聆聽的過程。

5 分析

「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種感覺?原因是什麼?」

「你衝動,他固執,你們兩個人根本就不對盤。」

分析加上建議,對於解決問題很有幫助,而這也是想要同理聆聽時必須區別的要素。分析適合用來釐清原因和結果,進而解決問題,因此,有豐富經驗的人為自己分析時,確實具有正面效果。然而,如果人際關係停留在分析對方的言行,最終可能會困在「行為對錯、人好人壞」的思考中,陷入用二分法識人的判斷扭曲。

6 建議

「就只是個性不同而已,互相尊重不就沒事了。」

「不要誤會了,在我看來……」

當我們顯然比對方更具經驗、知道更多好方法時,建議會成為非常有用的溝通工具。但是對方還必須願意聆聽,建議才會有效。想要聽取建議的說話者通常會發出信號:「我真的不知道。如果是你,會怎麼做呢?」或者,在聆聽過程中,聽話者可以先詢問:「剛才聽你說,我突然想起以前也有過這種經驗,你想聽聽我的作法嗎?」建議可能有效,但與同理聆聽的過程還是有所區別。

7 談論自己

「我的同學更倒楣,每次見面都聽他在訴苦。」

「仔細想想也不是什麼特別的事,但對我的成長確實有些所幫助。」

在聆聽上,這種方式最不具效果,因為對話的觀點完全從對方轉向自己。既然要同理聆聽,我們的意識就應該專注在對方的想法、對方的情緒、對方的需要和對方盼望的行為上。然而,談論自己,意味著不再聆聽對方說的話,只講自己想要說的話,這是最以自我為中心的聆聽方式。

8 打斷話

「好了好了!喝酒吧!」

「不要再拉拉雜雜得說個沒完。」

完全無需解釋,這種聆聽方式直接就表現出「我不想再聽你說了。」當然不會是同理聆聽。不過奇妙的是許多人這麼做的時候,都誤以為自己已經充分聆聽對方說的話,連我自己都有可能掉進這種陷阱裡。對方當然不會認為自己被理解,還可能會討厭聆聽的人。如果家人或親近的人之間,反覆用這種方式聆聽,只會徒增對彼此的遺憾,內心築起高牆,漸漸形成不願意互相對話的關係。

像這樣,我們向來以為是同理對方的要素,其實並不是同理聆聽的方法。然而,這些慣性聆聽的反應並非完全不好,有時候,建議或分析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因素,比同理聆聽更優先適用。只是請務必明白一點,同理聆聽過程的練習與我們慣性聆聽的反應,兩者是需要加以區分的。還有,進行慣性聆聽時,應該要觀察其產生的結果(我們的關係會變得如何)。

慣性聆聽方式「NOT」Empathy(沒有同理)產生的結果。(漫遊者文化出版社提供)

同理聆聽:多虧對方才能理解我的內心

同理聆聽最有用的功能,就是在我們的「關係帳戶」中一點一滴累積「好感與感謝」的資源。人們總是喜歡聆聽自己說話的人。即使不同意我說的話也不做判斷,只是靜靜傾聽,沒有人會討厭這樣的人(但是想不起這類經驗的人非常多)。我們為何會如此喜歡傾聽自己說話的人呢?

1 透過同理,發現彼此不一樣並非壞事,彼此擁有不同需求與價值的人得以相互連結。

2 獲得同理的經驗使人情緒平靜穩定,讓人恢復得以沉浸在想要行動的能力。

3 獲得同理的話,可以更看透自己的內心。

4 得到同理的話,對他人的同理能力也會提升。

5 接受同理的話,恐懼感消失,生活中更添趣味與活力。

當然,在團體或組織等地方時,我的權威比對方弱時,可能不太方便用言語表達同理。此時,藉由靜默同理對方也是有效的。我們在靜默同理之後產生的態度變化,很多時候會讓對方感受到溫暖。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為什麼愈溝通愈受傷:告別情緒崩壞,擺脫慣性溝通,解開扭曲關係的51個對話練習》,漫遊者文化提供。

. 情緒擺一邊 這樣說故事更有人情味更好溝通
. 來自哈佛的親子對話:情緒是同孩子溝通的關鍵
. 結果不代表一切 做事重在過程和初衷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這三種溝通方法 完善行銷技巧
與丈夫有效溝通的3大技巧
別再隨感覺走 「三要三不要」做出好決定
內向的他如何成超級業務員 3位超業的故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